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好秘密的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冬天,华北的风冷得像刀子,夜色下,一副担架在山路上颠簸,几名战士和村民合力抬着,担架上裹着厚厚的棉被,面部被遮得严严实实,看起来像一个奄奄一息的重伤员。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人已经没有了呼吸,他的名字叫白求恩,为了避开日军的耳目,他们只能假装还在护送一名伤兵。 一年多前,白求恩带着医疗队从加拿大辗转来到延安,彼时的延安,医疗条件几乎原始,伤员们躺在干草上,手术刀钝得像农具,纱布反复清洗再用。 白求恩看到这些情景,立刻投入工作,他在简陋的屋子里搭手术台,白天救人,夜里写下教材,教年轻的医护学会打针包扎。 他一边治病,一边培训,把自己掌握的外科经验传授出去,让更多人能在战场上救回性命。 几个月后,他带着医疗队深入到前线,他提出要把医院搬上骡马,走到哪治到哪,人们称之为“马背医院”。 每当战斗打响,手术台就临时架在破庙里、谷场上,甚至是战壕后面的门板上,大量的伤员源源不断涌来,他常常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炊事员只能一次次把热饭塞到他嘴里。 高强度的劳作让他透支体力,意外也在一次手术中降临,一个病人的骨片划破了他的手指,最初只是个小伤口,他自己用盐水冲了冲,就继续下一台手术。 几天之后,手指肿得像胡萝卜,发黑的颜色一路往上蔓延,发烧让他整夜说胡话,可一到白天,他仍然爬起来做手术,那一年中国还没有抗生素,败血症几乎等同于判了死刑。 消息传到军区时,所有人心里都清楚他已经很危险,11月12日清晨,他在唐县黄石口村的一间土屋里咽下最后一口气,年仅四十九岁。 留在炕席上的遗物里,有一封未写完的遗嘱,字迹颤抖,却满是对中国人民的深情。 死亡带来的不仅是悲痛,还有棘手的问题,白求恩在抗战中的地位太重要,如果日军得知这一消息,很可能利用宣传动摇民心,军区高层经过紧急商议,决定封锁消息,秘密转移遗体。 就这样,那副担架在黑夜里启程,装作是在护送一名重伤员,遇到盘问时,跟随的人咬牙称是指导员伤得太重,需要赶往后方,哭红的眼睛成了最自然的伪装。 四天三夜的跋涉,几经周折,他们翻山越岭,途经的村子里只能找间破屋暂时停放,甚至不敢点灯,生怕引来汉奸告密。 探子在前方侦查敌情,抬担架的战士默不作声,只有脚步踩在冰硬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村民们一路相助,始终守护着这个沉重的秘密,终于在十一月十六日,他们把遗体送到唐县于家寨。 葬礼没有任何声张,寒夜里,战士们在村后山沟里刨冻土,土层硬得像石头,镐头一下一下打出火星,没有棺材,只能用白求恩生前盖过的军被裹起身体,轻轻放入坑中。 有人悄悄把听诊器埋在身旁,那是他曾送出的礼物,填土时,年轻的战士们眼泪落在泥土里,这是一场没有碑文的葬礼,却比任何仪式都要庄重。 白求恩的安葬当时几乎无人知晓,连村里放羊的孩子都不知道沟壑里埋着一位外国医生,抗战胜利后,墓地才逐渐为人熟知,追悼会在更大的范围举行。 聂荣臻主持了隆重的悼念,毛泽东称他是高尚纯粹的人,白求恩的名字与牺牲、无私、国际主义紧紧相连。 几十年过去,人们仍在讲述这段历史,从唐县的荒沟,到石家庄陵园,再到纪念馆里的展览,白求恩始终被记得。 无论是当年的战士还是今天的年轻人,都在重走那条送葬之路,秘密转移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送葬,它象征着跨越国界的友谊,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对一位医生的真切怀念。 那一年的冬天,白求恩的生命定格在唐县的黄土地里,他用最后的力量守护过无数战士的生命,而他的离去,也被同样用生命搏杀的人民以最谨慎的方式守护。 今天再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一个外国医生的牺牲,更是那副担架上沉甸甸的情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好秘密的把白求恩的
史笔如刀
2025-08-21 00:07: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