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平的新车间竟无一人!鞍钢砸入62.9亿,就为了工厂不用开灯? 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钢板,无人天车在轨道上悄无声息地移动,检测仪器的光束扫过成品 —— 这一片忙碌景象里,从头到尾见不着一个工人,连天花板上的灯都暗着。 这是鞍钢花了 62.9 亿建成的 “黑灯工厂” 里的日常,最近成了制造业圈里的新鲜谈资,有人说这是 “不用人管的工厂”,也有人犯嘀咕:这到底是让活儿更好干了,还是要让工人没活儿干? 要说这厂子的来龙去脉,得从 2021 年算起。 那年鞍钢把 “智能化改造” 列成了头号工程,一开始只是在冷轧车间试装几台机器人,没想到效果超出预期 —— 原本 17 个人盯一条线,换成机器后 7 个人能管两条线。 尝到甜头后,他们干脆把这事当成了长期计划,四年里一点点加码,前前后后投了 62.9 亿,拆了旧设备、装了新系统,光改造项目就搞了 300 多个。 到 2023 年,关宝山矿业的选矿车间和冷轧彩涂工区先成了样板,前者里两台 6.2 米的大球磨机自己转,机器人沿着轨道巡检,温度、震动数据一秒不差地传到中控室。 能做到这样,全靠一堆 “硬科技” 撑着。 就说检测矿石吧,以前老师傅得蹲在矿堆前,捏起一把矿粉对着光瞅,凭颜色猜品位,新手没个三五年练不出来。 现在车间里装了光谱分析仪,矿浆流过检测口,激光一扫,几秒钟就知道铁含量多少,误差比人眼判断小一半还多。 还有球磨机,以前得靠老师傅贴在机器上听声音,“嗡嗡” 声变了调就知道出了问题,现在机器身上贴满了传感器,震动幅度、轴承温度实时显在中控大屏上,快出毛病了系统自动报警。 这些数据攒多了,还能靠云计算算出产线的最优节奏,2023 年鞍钢精矿产量比计划多了 1 万吨,单位成本降了 6.5%,跟这些技术脱不了干系。 这种模式不光鞍钢在用。 宁波的奥克斯空调厂也搞了类似的 “黑灯车间”,机器人拧螺丝的误差不到 0.1 毫米,一条线一天能多产 300 台空调,电费还省了三成。 不过要说大胆,还是鞍钢更甚 —— 钢铁厂不比组装家电,高温、高压的环节多,以前总出安全事故。 去年墨西哥有个钢铁厂,高炉里进了点水,遇上高温铁水直接炸了,12 个人没了。 但鞍钢这黑灯工厂里,高炉加料、钢水测温全是机器人上,人在几公里外的中控室看着,这两年工伤记录几乎清零。 当然,议论最多的还是工人的事儿。 有人担心,机器都能干了,是不是几百号人要下岗? 其实车间里的老师傅们早转行了。 以前在轧机旁搬钢卷的老王,现在在中控室学看数据曲线。 厂里还请了老师来培训,年轻工人学编程、学系统调试,上个月刚有三个小伙子考上了智能系统管理师。 倒是那些干了一辈子体力活的老工人,大多到了退休年纪,厂里给他们办了内退,也算平稳过渡。 有人说这是砸钱赶时髦,也有人觉得这是早晚的事 —— 毕竟机器不用歇班,干得又准,成本还低。 但不管怎么说,车间里那片不用开灯的忙碌景象,确实让不少人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制造业好像真的要变样了。 有网友表示,这才是制造业该有的样子啊,机器干得又快又好,人不用再遭罪了,去年墨西哥那爆炸多吓人,机器上至少能少出人命。 也有人操心:老工人咋办?干了一辈子体力活,突然要学编程看数据,哪那么容易?厂里培训能跟上吗?别到最后钱花了,人却被甩开了。 还有人拿奥克斯举例:空调厂机器人拧螺丝都比人准,钢铁厂肯定也得走这条路,不然成本降不下来,国际上咋竞争?就是转型期得慢点,别让养家的人没饭吃。 说到底,技术进步是好事,但得让人跟得上趟,不然再先进的工厂,少了人的体面,也算不上真进步。 那么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bro黑社会见多了,白社会第一次见……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