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被冻了几十年的人解冻时,打开液氮罐的瞬间,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 —— 那场面实在有点惊悚,跟预想的 “复活奇迹” 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倒是在冷冻技术上有了新突破,让人忍不住琢磨:现在这技术,到底能不能成。 2024 年深冬,深圳一家医院的手术室里,一根细如发丝的金属针正发出轻微嗡鸣。 针尖温度稳稳停在 - 152℃,透过超声屏幕,能清晰看到肿瘤细胞在低温下迅速失去活性,像被瞬间定格的尘埃。 这根 "冷冻针" 的背后,藏着一项让全球科学界热议的突破 —— 复旦大学邵志成团队研发的 MEDY 混合剂,已能让冷冻的脑组织在 150 天后仍保持活性。 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轰动世界的决定说起。 1966 年的洛杉矶,74 岁的詹姆斯・贝德福德捏着诊断书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 作为加州大学物理与心理学双聘教授,他刚从医生口中得知一个残酷的消息:肾癌已扩散至腹腔,生命最多只剩 180 天。 书架上,一本《永生的期盼》被翻得卷了边,其中 "低温暂停生命,未来重启" 的字句,让这个一辈子研究人类意识的学者心头一动。 他找到了刚发表 "人体冷冻可行性" 论文的生物物理学家罗伯特・尼尔森,下定决心要做这项技术的第一个实践者。 1967 年 1 月 12 日凌晨,贝德福德的心脏停止跳动 15 分钟后,尼尔森团队立刻展开操作。 他们先用特制溶液替换了他体内的血液,防止凝血;再通过干冰梯度降温,从室温缓慢降至 - 79℃,最终才将其浸入 - 196℃的液氮罐。 整个过程持续 72 小时,消耗的二甲基亚砜足足能装满三个试剂瓶 —— 这种当时唯一可用的冷冻保护剂,后来被证明是把利弊交织的双刃剑。 这笔 "冷冻费" 花了 10 万美元,在当时足以买下三套洛杉矶郊区的房子。 可没人料到,1970 年代尼尔森的实验室宣告破产,贝德福德的液氮罐被迫辗转于三个仓库之间。 更糟的是,有一次因液氮补给延迟,罐内温度回升至 - 150℃,冻体表面结了层白霜。 这些波折,都为 50 年后那场 "开箱惊魂" 埋下了伏笔。 2017 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技术员拧开罐盖时,防护服上的记录仪清晰记下了当时的画面:冻体颈部有两个直径 0.5 厘米的穿刺孔,那是当年注射保护剂留下的痕迹,周围皮肤像烤焦的纸片般发脆。 鼻骨塌陷成一个浅坑,CT 显示这是冰晶膨胀撑裂的结果。 就在外界嘲讽 "冷冻术是现代炼金术" 时,上海的实验室里传来了新进展。 邵志成团队用甲基纤维素、乙二醇和 Y27632 调配的 MEDY 混合剂,能让水分子在降温过程中跳过结晶步骤,直接变成透明的玻璃态 —— 仿佛水瞬间凝成琥珀,将细胞原封不动地锁在其中。 他们冻存的小鼠脑组织,18 个月后解冻时,93% 的神经元能像正常细胞一样放电。 更关键的是,从癫痫患儿切除的颞叶组织,在这种冷冻剂中存放 150 天后,甚至能在培养皿中长出新的神经纤维。 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早已不止于 "复活" 研究。 山东的器官移植中心已用它来保存肾脏,能让供体器官在体外存活 72 小时,比原来延长了 6 倍。 农业研究所甚至借鉴类似原理冷冻大豆种子,发芽率比传统低温保存提高 30%。 全球已有 500 多人躺在液氮罐中,美国的阿尔科公司每年新增 30 个 "客户",单是头部冷冻 8 万美元的费用,就使其年营收超千万美元。 可难题依然如群山堆叠。 人体有 37 万亿个细胞,每个器官的冷冻 "临界点" 各不相同 —— 心脏在 - 80℃会破裂,肝脏却能耐受 - 120℃。 更麻烦的是血管,哪怕只有毛细血管中形成冰晶,解冻后也会像碎玻璃般划破血液。 即便技术难关被攻克,复活后的人该如何界定年龄? 2019 年,美国有位冷冻人的亲属打官司,要求继承 "已故" 者的房产,法院纠结三年仍未宣判 —— 毕竟,法律中还没有 "暂停生命" 的定义。 有人以 1954 年第一例肾移植为例:当时接受移植的病人只活了 8 年,而现在移植肾的 10 年存活率已达 60%。 或许冷冻技术也会循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从贝德福德那具 "冰裂躯体",到如今的 "玻璃态脑组织",每一步都在向 "未来复活" 的目标靠近。 只是眼下,它更像一个悬在科学与伦理之间的问号 —— 既藏着人类对永生的渴望,也透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明显有病,非正常人类。
【1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