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朱德在井冈山每天忙着训练和战斗,一有时间,还和大家一起去挑粮食。挑着满满的两担米翻山越岭,大家都怕他这样下去会累坏,都劝他不要再挑了,可是怎么劝,朱德都不听。 一个42岁的军长为什么要亲自挑粮?当战士们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时,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与民同甘共苦。 1928年的井冈山,正值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井冈山是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地方,有道是”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对井冈山不断残酷地进剿和会剿,包括经济封锁。朱德和毛泽东会师后,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压力,更有生存危机。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况下,毛委员当年说到了,井冈山有三个万难:第一个万难就是粮食万难,第二个叫做现金万难,还有一难是医药万难。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红军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挑粮运动。作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本来可以安排部下去完成这项任务,但他却选择亲自参与。每次挑粮,朱德总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动作麻利地装满两个箩筐,还要额外加上两个大口袋。一称重,整整142斤。 朱德此时已经42岁,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军官早该坐在指挥部里运筹帷幄,而不是在崎岖山路上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劝他:“军长,您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点,就把您那份补回来了。”朱德的回答很简单:“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 这种坚持让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他们想,这样一来,朱德找不到扁担,就没法跟着大家去挑粮了。可谁知道第二天朱德发现扁担不见了,又找来一根新的,还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朱德记”三个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藏朱德的扁担了。这三个字不只是个标记,更像是一种宣誓——革命者就应该和人民在一起,吃一样的苦,流一样的汗。“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这是当年留下来的一首脍炙人口歌谣。 朱德的挑粮行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个从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来的高级军官,一个曾经月薪千元的省警察厅长,在井冈山上却和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一样挑粮食、走山路。这种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比任何动员令都管用。 军民往返100多里,从宁冈、永新一带挑粮上山时,经常走的就是这条小路。在朱德的带动下,整个挑粮运动搞得红红火火。战士们不再抱怨路远路难走,反而比着看谁挑得多、走得快。有人还编了歌谣,每当爬山累了的时候,就唱起来鼓励大家。 这根”朱德记”扁担,承载的不仅仅是几十斤粮食,更承载着一种精神——官兵一致、与民同甘共苦的革命传统。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朱德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什么叫做共产党的干部,什么叫做人民的军队。 井冈山的挑粮运动虽然只是革命历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却影响了整个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种艰苦奋斗、官兵一致的作风一直伴随着人民军队走向胜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国上将朱良才将军撰写的《朱德的扁担》一文被收入全国统编的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几代人、数以亿计的中国儿童都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朱德后来成为开国元帅,但他始终保持着井冈山时期养成的朴素作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根”朱德记”扁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那根写着”朱德记”的扁担,至今还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着。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子。你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这种”扁担精神”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