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俄外长拉夫罗夫警告称,在没有俄参与情况下讨论乌克兰安全保障是“没有出路的”。 据英国《卫报》、法新社报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周三(20日)表示,俄罗斯支持为乌克兰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但同时警告,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讨论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是“没有出路的”。 《卫报》称,拉夫罗夫表示,美国对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另一方面,他将矛头指向欧洲,批评欧洲试图改变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称其为“笨拙的尝试”。 拉夫罗夫还称,欧洲只是在试图“积极升级乌克兰局势”,欧方在与特朗普的会晤中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想法。 拉夫罗夫的警告绝非空洞威胁。 回顾冷战后的欧洲安全史,1990年北约不东扩的“君子协定”、1997年俄北基本法案的模糊约束、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乌克兰入约争议,一系列历史碎片共同拼凑出俄罗斯对西方安全承诺的深度怀疑。 如今西方试图在排除莫斯科的情况下构建乌克兰安全框架,本质上是在重复导致冲突的结构性错误——将安全视为零和游戏。 值得玩味的是拉夫罗夫对美欧的差别化评价。 他肯定美国对“根本原因”的认知进展(暗指美军参联会主席布朗承认北约东扩与冲突的关联),却严厉批评欧洲“笨拙的尝试”。 这种分化叙事折射出克里姆林宫对跨大西洋联盟裂变的战略判断: 既看到特朗普主义带来的“机会窗口”,又警惕欧洲战略自主性觉醒可能带来的长期挑战。 欧洲国家确实陷入某种外交悖论:一方面在军援乌克兰方面展现空前团结,另一方面在战后规划上暴露深层分裂。 法国主张“战略模糊”保留对俄谈判空间,德国纠结于能源利益与安全承诺的平衡,东欧国家则坚持强硬路线。 这种分裂在最近与特朗普的互动中暴露无遗——试图游说美国维持援乌政策时,既拿不出替代方案,又无法掩饰对美国政策反复的焦虑。 拉夫罗夫所指的“积极升级”实则揭露了欧洲安全政策的深层矛盾:当军事援助成为主要手段时,外交解决方案反而被不断边缘化。 欧盟最新通过的450亿欧元援乌计划与同时推进的乌克兰入盟谈判,本质上是在用“制度性绑定”替代安全保障设计,这种“流程替代实质”的做法恰恰验证了俄罗斯关于西方缺乏建设性提议的批评。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工复合体在冲突中获得超过2000亿美元额外订单,这种经济利益与战略风险的微妙平衡,使得美国其实比欧洲更缺乏快速终结冲突的动力。 特朗普与普京之间未言明的“交易默契”可能更具破坏性。 总统暗示“24小时解决危机”的背后,隐藏着以乌克兰中立换解除制裁的地缘政治交易雏形。 这种越过欧洲的“大国私相授受”倾向,正是欧洲国家最恐惧而俄罗斯乐见的场景。 历史反复证明,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的违背必然埋下冲突种子。 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乌克兰以弃核换安全保证,最终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中暴露担保机制的失效。 当前西方讨论的“以色列模式”(提供武器而非盟约保障)或“芬兰化”(中立但武装),本质上都是权宜之计而非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在此语境下显现特殊价值。 不同于西方侧重制度扩张的保障模式,东方智慧强调安全关系的相互性与平等性——这恰是当前讨论中最缺失的维度。 倘若未来出现某种“亚洲国家调解小组”推进四方会谈(俄乌美+调停国),或许能打破当前非俄即乌的二元对立思维。 当前各方都在为“后冲突时代”布局:俄罗斯用能源武器分化欧洲,美国以军控谈判维系战略优势,欧洲试图通过重建计划争夺影响力。 但最关键的乌克兰民众意愿——无论是东部俄语区的身份认同,还是新一代乌克兰人的欧洲愿景——反而在大国博弈中被工具化。 真正的危险在于,当军事解决方案越来越遥不可及时,外交僵局可能导向“冻结冲突”的常态化。 德涅斯特河沿岸、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科索沃这些欧洲“灰色地带”的教训提示我们: 缺乏包容性安全架构的停火协议,终将成为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索。 倘若未来出现乌克兰版“朝鲜停战协定”——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安排下,谁会成为38度线的划定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全球南方国家逐渐厌倦西方主导的安全模式,是否会诞生颠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全新安全保障范式?
刚收到,新消息!俄总统普京宣布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把话挑明:乌克兰撤出顿涅茨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