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真的撑不住了?从数据里看战争拖出的“钱荒”困局 俄罗斯央行行长埃尔维拉·纳比乌林娜那句“几乎所有可用资源都已耗尽”的判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印证。 2025年8月俄罗斯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报告,像一张摊开的账单,清晰记录着这场持续三年半的战争,如何一点点掏空这个国家的家底。 曾经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短暂繁荣,早已被日复一日的消耗吞噬。 企业生存状态是经济的晴雨表。2024年上半年,全俄有14.1万家企业宣告破产,这个数字是2022年全年的3倍多。 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了重灾区,43%的建筑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停工,导致建材库存积压与工地停工形成诡异的对比。 从官方披露的行业数据看,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与军工相关的产业尚能维持运转,但民生类企业的倒闭率同比上升了67%,直接影响到日常商品的供应链条。 居民的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底,俄罗斯居民债务总额达到38.5万亿卢布,其中10.5%出现逾期,这意味着每10个借款人里就有1个无力偿还。 三大国有银行先后向央行申请流动性支持,侧面反映出信贷体系的压力。 银行持有的联邦债券占比高达90%,总额超过3万亿卢布,这些原本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如今成了支撑战争的“输血管道”。 货币贬值带来的连锁反应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卢布对美元汇率三年来累计下跌近30%,2025年一度突破1美元兑换96卢布,迫使政府严格限制个人外汇兑换额度,每人每月仅能兑换500美元。 更直观的是物价涨幅,面包、牛奶等基础食品价格三年累计上涨超20%,黄油涨幅达30%,土豆作为餐桌上的主食,价格更是涨了70%。 尽管名义工资上涨5%,但实际购买力不升反降,这也是居民债务逾期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税收政策的调整成了“战争成本分摊”的直接体现。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统一税率上调至25%,个人所得税最高档提至22%,直接增加了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负担。 非税收收入也在加码,房地产契税翻倍,交通罚款上涨1.5倍,甚至离婚登记费从650卢布涨至5000卢布,这些看似细碎的调整,实则是通过扩大征收范围弥补财政缺口。 军费开支的激增是压在财政上的巨石。 2024年军费达到10.8万亿卢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0%,平均每天消耗380亿卢布;2025年这一数字继续攀升,日均军费增至453亿卢布。 庞大的军队规模带来刚性支出,239万军人中,前线士兵月薪26万卢布,军官22万卢布,仅此一项全年就需近2万亿卢布。 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更是沉重负担,每名15万美元的标准,按公开伤亡数据估算,一年支出超1万亿卢布,相当于俄罗斯全年教育经费的1.5倍。 军工产业的“逆差”现象格外刺眼。作为传统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曾年均出口150亿美元武器,如今却要每年花50亿美元进口装备。 官方虽未直接承认产能不足,但从军工企业加班加点仍难以满足前线需求的情况看,产业链断裂的问题已经显现。 关键零部件断供、技术工人短缺,导致新装备生产滞后,不得不依赖翻新苏联时期的老旧装备。 为了填补财政窟窿,货币超发成了无奈之举。 三年来俄罗斯M2货币供应量增长77%,背后是财政部将被西方冻结的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以2.4万亿卢布的价格“卖给”央行,这种操作本质上是通过印钞对冲资产损失。 过量的货币投放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形成“军费增加—印钞对冲—通胀高企”的恶性循环。 能源收入的下滑让困境雪上加霜。2025年油气出口收入预计降至2003亿美元,较2024年减少15%。 这与欧盟加速“脱俄”进程直接相关,欧洲天然气进口中俄罗斯的占比已从2021年的40%降至不足10%。 尽管俄罗斯转向亚洲市场,但运输成本增加、结算方式受限等问题,让能源这张“王牌”的效力大打折扣。 这些数据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被战争深度捆绑的经济体:企业倒闭、民生承压、货币失信、资源枯竭。 纳比乌林娜的警告并非“祸乱军心”,而是对经济现实的理性判断。 当战争消耗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当民生成本挤压到社会底线,所谓的“胜利”或许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资料:参考消息《俄军工产业面临产能瓶颈》 Trading Economics:《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
美国人终于转过弯了!中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是自己用的,不投放国际市场,不与美国
【20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