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福州市 鼓楼区,出土了两具不腐古尸,尸体虽然保存完好,但上面却疑点重重:女尸的裤子上出现大量血渍,男尸脊椎断裂,体内还布满了水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南宋那时候蒙古大军南下,长江上游防线吃紧。朝廷调兵,福州这边有个武官,平时管着本地军队,训练士兵,抓纪律,赏罚分明。1235年秋天,蒙古骑兵直扑夔州,他带队赶去守关。夔门那儿地势险要,江水冲刷山崖,他安排人手在墙上布弓箭,江上设船队。蒙古军用投石机砸墙,石头飞来撞得尘土飞扬。他在前线指挥,士兵射箭还击。蒙古人爬崖壁,他让人推滚木,石头砸下敌兵掉江里。一箭从侧面射中他后背,脊椎伤重。他被抬回营帐,军医检查发现骨头断了,内伤严重。几天后他就没了,士兵们洒泪送他。尸体用水银处理,从战场运回福州安葬。专家从墓里帛幡推测,他可能是三品以上官员,死于战场打击。水银这东西在古代常用于防腐,尤其紧急运尸时,能隔绝空气止细菌。男尸身高1.8米,体格壮实,棺里仿木玉带也暗示身份不低。南宋末年战乱多,他这种将领常见,挡蒙古入侵,牺牲不少。 转到出土那天,福州鼓楼区杨桥西路茶园山小学,工人趁假期赶工建操场。挖到一半,铲车碰上硬东西,停下来一看,两具棺材露头。考古队赶紧来,清理土层后开棺。第一具男尸,皮肤光滑,肌肉有弹性。检查时切开心腹,水银颗粒大如厘米小如米粒,脊椎断裂几厘米,骨边光滑没愈合迹象。第二具女尸,头发黑亮,面容平静,裤子上血渍深红渗透布料。棺底有酱油色液体,一把扇子泡里面,泡的部分完好,没泡的烂了。液体有腐蚀性,专家测出是尸体分解物混防腐药形成的保护层。女尸高1.45米,体内没水银,但保存更好,血管脉络还清。裤子血渍,专家说可能是下葬后腹压高,排出含血红蛋白的尸液所致。墓是砖石结构,三圹并列,长2.3米宽1.2米高1.15米,顶盖花岗岩,用石灰封缝,砖上有淳祐年号,间隙注松香,底铺青砖,三合土盖顶,隔绝空气帮了大忙。陪葬400多件丝织品,纱罗上金箔,显示南宋纺织发达。两副帛幡,一副写铜竹膺凤诏,风云趣鳌头,军民思德,赏罚善用人,正直忠良,宽仁骨鲠,军民揾泪送,无福好帅君。另一副夔门望君来,鄂渚怀去后,争似黄阁去,普天霖雨无思。专家据此定墓在1235年或1236年端平二年,男的是福州将领,死于夔门抗蒙。 考古队把东西运实验室细查。男尸水银分布均匀,注入血管防腐,宋代技术有限,但对贵族管用。脊椎伤说明非正常死,战场概率大。女尸没水银,靠精细药处理,肌肤弹性强。血渍不是入殓前留的,古人下葬前会清理尸体。棺液混分解物成防腐环境,灯心草可能驱虫。墓无碑无志铭,身份靠帛幡猜,男将领战死,女可能因悲痛或病早逝,同葬一墓。七百年后出土,揭开南宋抗蒙片段。专家还说男尸臀部有尸蜡,脂肪渗出粘衣形成的,短期腐烂后停。整体看,古人防腐水平高,结合环境因素,尸体才这么完整。这事儿不光是考古,还反映宋代社会,贵族生活,战争残酷。
回家后发现爷爷几近腐烂的尸体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