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公开声称,日本杀害中国人,是为了民族融合,是为了推动大东亚共荣圈……我们应当感谢,而不是记仇。” 这些年,每隔一阵子,大学里总会爆出那么一两桩事儿,让人听了心里直犯嘀咕。 说到底,就是一些教授的言论,一不小心,就冲撞了大家心里那条线。 梁艳萍教授的事儿,更是个典型的例子。 2020年,湖北大学的教授梁艳萍的社交媒体账号突然被全部清空。 这位曾经以“日本美学研究者”自诩的学者,万万没想到,自己多年辛苦打造的学术形象,会因为几条微博而瞬间崩塌。 五年过去,当人们再次提起她的名字时,她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学术精英,而成了舆论中被贴上“汉奸”标签的符号。 上世纪80年代,梁艳萍如愿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高校工作,从湖北大学讲师做起,逐步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她在文学与文化领域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还参与或主编了多部学术著作,在学术圈内积累了一定声誉。 正因为如此,她的社会影响力远超过普通教师。 正是这种“特殊身份”让风波来得格外猛烈。 梁艳萍不仅是一名普通教师,更是被公众赋予“学者”“导师”“公共知识分子”等标签的人。 早在2012年12月,梁艳萍就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极具争议的言论。她为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辩护,甚至质疑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 她引用所谓“日本学者的调查”,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轻慢,这让看到的人心里很不舒服。 更直白的是,她曾声称,日本对中国人的杀戮是为了“民族融合”,甚至以推动“大东亚共荣圈”为由,主张中国人应该“感谢日本,而不是记仇”。这些话完全颠覆了公众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到了2020年,湖北大学收到了大量举报信。这些言论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巨大的舆论波澜。两个月后,学校公布了处理结果,措施非常严厉:开除梁艳萍的党籍,不再允许她担任研究生导师,并停止她的教学工作。 处理决定在学校官网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 实际上,梁艳萍的事件并非个例。 这些年来,高校里偶尔会出现类似情况,让人不得不警觉:一些拿着国家资源的人,却在讲台上传播错误观点甚至歪理邪说,对年轻学生的价值观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参考信息: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
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多位领导人:1.中亚5国都来了,再加上蒙古
【7评论】【11点赞】
用户16xxx58
看上去就是混在中国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