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谁都想不到,这句话居然出自我国倾心培养的物理天才尹希之口——他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却在接受公费留学时,放弃国籍忘了本,那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2024年深秋,波士顿的实验室里,41岁的尹希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粒子轨迹图,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桌角的手机震了震,是国内朋友发来的截图,他多年前的言论又被翻出来,评论区里“忘本”“叛徒”的字眼刺眼得很。 他捏了捏眉心,想起上周和北大物理系的视频会议,老教授笑着问他“啥时候回来看看”,他当时答“等这组数据跑完”,语气里的闪躲自己都听得出来。 其实少年时的他,眼里只有公式和实验。1998 年的北京夏夜,十五岁的尹希蹲在阳台,用父亲的旧示波器测收音机信号,母亲喊他吃饭,他头也不抬:“等我算出这个谐振频率。” 后来在北大,他的床铺永远堆着半人高的文献,有次发烧到 39 度,还裹着被子在实验室盯了两天数据,同学打趣他 “要把命献给物理”,他认真回应:“能解开一个难题,比啥都值。” 2001年走进北大校门时,尹希的行李箱里装着三本翻烂的物理教材。同宿舍的人记得,他每天早上六点就去图书馆占座,凌晨才抱着实验数据回来,桌上的台灯总亮到最晚。 有次期末考,他发烧到39度,裹着棉被在实验室算到天亮,同学劝他休息,他摇摇头:“这个量子模型的参数,差一点都不对。” 那时的他从没想过“出国”这回事,黑板上写满的公式,窗外中关村的路灯,就是他眼里的全世界。 转折出现在2007年。拿到哈佛博士录取通知那天,他在未名湖畔坐了一下午。公费留学的协议上写着“学成归国服务”,他签名字时,笔尖在纸上顿了顿。 初到波士顿,语言是第一道坎,听导师讲课题时,他得偷偷录下来,晚上回宿舍反复听;实验设备的操作逻辑和国内不同,他就抱着说明书啃,连吃饭都在记按钮功能。 有次项目失败,数据全毁,他在实验室待到凌晨,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想念北大实验室那台老掉牙的光谱仪,虽然旧,但陪他算出过第一组完整的粒子碰撞数据。 2013年被聘为哈佛终身教授时,尹希30岁,是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教授之一。消息传回国内,母校给他发了贺信,网友称他“中国之光”。父亲则沉默很久,问 “啥时候能回来教书”。 他当时没敢说,哈佛给他的不仅是头衔,还有每年近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 —— 这在当时的国内,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数字。 那年冬天回北大讲座,系主任拉着他的手说 “母校盼你回来”,他看着台下年轻学子眼里的光,想起自己当年在这儿熬夜做实验的日子,喉咙突然发紧。 2016年加入美国籍的决定,让他成了舆论的靶子。“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被美元收买了”的骂声铺天盖地。入籍的决定做了整整三年。 律师第一次跟他谈手续时,他翻出公费留学协议,“学成归国服务” 那行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2016 年春天,他在申请表上签字,窗外的樱花正落,像极了北大未名湖畔的景致。消息传回国内,网友扒出他中学时接受采访说 “要为祖国搞科研” 的视频,对比之下更显讽刺。 这些年,争议就没断过。2024年美国社会动荡,不少华人学者回国,他那句“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被反复鞭挞。 有记者追到实验室问他后不后悔,他指着墙上的公式说:“这里的乱,是社会层面的;但科研环境的‘稳’,是我需要的。我每年回北大开讲座,给母校捐钱,这算不算另一种方式的‘回来’?” 现在的尹希,每天还是泡在实验室,带的博士生里有三个来自中国。他总跟学生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但做研究,得先找对能让你沉下心的地方。” 争议或许还会持续,选择的对与错,或许要等很久才能有答案。但对尹希来说,比起“爱国”还是“忘本”的标签,黑板上那些等待解开的物理谜题,可能才是他更在意的事。 主要信源:(科学网——《最年轻哈佛华人正教授尹希:我是一个非传统的人》)
“美国再乱,也比中国强!”谁都想不到,这句话居然出自我国倾心培养的物理天才尹希之
烟雨杏花村
2025-08-23 23:1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