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用电背后的大国逻辑刚过去的7月,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全社会用电量,达1

庚黑星君 2025-08-24 05:10:27

万亿用电背后的大国逻辑

刚过去的7月,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历史性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创造了历史,也是全球首次。

这个数据比十年前翻了一番,相当于东盟十几个国家全年用电量的总和,非常夸张。

而且这个数据发布的背后,让我看到了经济转向的“确定性”。

因为用电量是经济真正的晴雨表。

你甚至不用看GDP增长多少,CPI涨跌如何,只需要看这个月全国用了多少电,大致就能感受到经济的温度。

因为这玩意是骗不了人的,不像某些数据可以调权重,换口径,想好看就能好看。

电量必须真的用,电表才能跳。

那么一个月高达万亿千瓦时的电,到底用在哪了?  

有人说,今年夏天太热了,家家户户开空调,就连东北都装了空调。

没错,今年气温高,也是历史性的用电高峰期,7月份全国多地负荷创新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

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30%。

而且现在家家户户的电器也多。

冰箱、彩电、洗烘一体机,电热水器、扫地机器人、电陶炉、按摩椅、足浴盆,就连门锁、牙刷都是电动的。

但其实这些总共加起来,也只是占一小部分,只有全部用电的1/5。

官方数据显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39亿千瓦时,增18%,而第一产业用电170亿瓦时,同比增20.2%,第二产业用电5936亿千瓦时,增4.7%,第三产业用电2081千瓦时,增10.7%。

产业用电,才是大户。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产业用电,也是工业用电,虽然增速不是很高,但规模庞大,高达5936亿千瓦时,占了全国用电量的一半多。

而且通过细分,我们发现了产业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等,用电量都在下跌。而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的用电量却在猛增,平均用电量都超过了10%以上。

这说明“新旧动能”在加速转换。

社会经济不再靠低附加值的钢铁混凝土提高,比如大基建和房地产,而是通过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产业驱动。

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这是本轮经济转型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正在从 “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

第一产业,农业的用电量也在激增,高达20%+,这是很离谱的数据。

其实这不是耕地扩张了,而是农业全面机械化的结果,现在很多农村,都不靠人干活儿了,而是机器。

电动插秧机、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智能灌溉、卷帘机、电动脱粒机、碾米机、抽水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充电器、智能监控设备等等。

现在小县城的农田都用无人机播种了,说实话,我之前对这方面也没研究,直到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农业展,才知道现在科技农业已经如此发达了,简直颠覆想象力。

未来农业,会无限趋近于工业化、自动化、无人化。

农民也会彻底从土地解放出来,从事更有溢价的就业,而农田则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托底资产。这是劳动力升级的表现。

第三产业用电,也是两位数增长。

很多人说服务业有啥用电的地方,其实这个服务业跟过去大不一样。

比如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头部赛道,AI、大数据、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等等所有线上产业,背后都靠算力和云数据支撑,这就需要规模庞大的服务器,还有配网络、空调、电池和USP等设备。

这些都非常烧电,整个机房每小时的耗电量甚至要比小工厂还多。

早在今年5月份,马斯克就曾感叹:

中国的发电量增长曲线如同 “火箭升空”,而美国在这方面则几乎没有变化。到2025年底,中国的发电量可能达到美国的大约 2.5 倍,而且中国还在朝着达到美国 3-4 倍的目标前进。

而且在言语中,他表达了担忧,因为未来科技行业,拼的就是算力,而算力背后就是电力。

所以未来,一旦中国在技术上追平美国,那么在电力差距的影响下,中国AI将更胜一筹。

所以昨天DeepSeek官方发布新模型,AI板块即可暴涨,而且最关键的是,DS宣布,新版本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这意味着,中国AI已经和硬件联动在一起了,技术上形成了赶超之势。虽然目前高精尖还有些差距,但优势在于大力出奇迹,电力无限量供给+芯片堆量,已经追平了算力支撑。

其实让西方更担忧的是,中国的电,一半以上都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

光伏靠太阳、风电靠风、水电靠水,生物靠废料,能源环保,还成本低。

最夸张的是光伏,这些年,我们将路边、沙漠中、农村的房顶,都种满了光伏板,而且通过特高压技术,将西部的绿电传输到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工厂。

这些在其他国家都是难以实现的。

其实我之前的文章里就讲过,随着科技进步,中国会成为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大国。

这有两个好处。

对内,我们可以敞开了用电,高速推进社会各个层面的电气化,电力成本越来越低,会助推各产业的在全球的竞争力。

比如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降维打击趋势。

对外,中国电力会不断取代石油在国际中的地位,获得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大能源权力。

一方面可以出口技术和设备,比如2024年中国生产了588GW的太阳能电池板,其中出口高达235.9GW。

另一方面,直接出口电力,端到端输出资源。中国大西北沙漠的光伏基地,可以把电送到东部,那么也可以跨国送到一带一路国家。让更多的国家用到高性价比绿电,脱离污染,推动发展。

然后电力资源以人民币结算,加速国际化,脱离石油美元的掣肘,以此形成以东方为核心的发展共荣体,这才是电力战略的大国思路。

不出五年,能源权力,完全体形态就会出现,到时候,大家会看到一系列惊人的事实。这就是时代的推演。

其实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存在,也意味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基于化石燃料的文明,转型为一个“可再生能源文明”。

而中国发电/用电量,能持续相对于其他国家地区一骑绝尘高速增长的能力,多少也来自于高级技术文明形态对低级技术文明形态的降维打击。

这意味着,在下一个时代的战场,我们已经提前铸造好了工事基础,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逻辑。

而且从点蜡烛,到动不动断电,再到断闸限电,再到如今14亿人的用电自由,短短几十年,我们完成了人类无法承载的挑战。这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叙事缩影,“规模效应红利”才是“冲顶”的核心优势。

最后再多说一点,在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做:

“克强指数”。

是2007年李克强总理接受采访时提出来的,他认为,衡量经济发展好与坏,主要看三个核心指标,分别是:

1、工业用电量,反映工业生产活跃度;

2、铁路货运量,体现大宗商品的运输和流通情况;

3、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衡量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和信贷支持。

这三个指标,非常权威,能直接反映经济的实际运行状态,且数据相对客观、不易被短期调整或者不同统计口径糊弄。

今年,是经济转折之年,我一直在默默跟踪三大指数。所以7月三大数据发布后,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确定性”。除了用电量创造历史,和工业用电处于高位的稳定值以外。

铁路:2025 年7月,全国铁路完成货运发送量高达4.52 亿吨,同比增长 4.5%,已经是第6 个月同比上涨。

贷款: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2.48万亿元,同比增长6.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连续三个月转暖。

这些都是可靠的指标。所以一定要保持耐心,等待势能的爆发,股市已经起势,经济转暖后,走出通缩阴影后,还会表现在楼市的核心资产。

0 阅读:67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