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这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便是将项羽逼入了绝境。
垓下之战中,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将项羽围得毫无突围之机。十面埋伏的计谋层层设下,四面楚歌的氛围悄然蔓延,硬是把那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逼到了乌江边,自刎而亡。可韩信未曾想过,项羽一死,在刘邦眼中,最碍眼、最具威胁的人就变成了韩信自己。
韩信这个人,军事才能那是没得说,被称为“兵仙”。他从一个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的小兵,投奔刘邦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关中,背水一战大破赵国,平定齐国,最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一带)指挥汉军主力,把不可一世的项羽彻底围死。这场仗,是韩信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直接导致了项羽的自杀和楚汉战争的结束。
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打的?当时的情况是,刘邦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几路大军,把项羽和他的楚军主力围困在垓下。韩信作为汉军的实际总指挥(刘邦名义上是老大,但打仗主要靠韩信),他做了几件非常厉害的事。
韩信把汉军分成十队,层层设伏,把楚军围得水泄不通。项羽想突围,就像撞进了一张大网,冲开一层还有一层,怎么也冲不出去。
韩信让汉军士兵在夜里唱起楚地的民歌。项羽的士兵大多是楚人,听到家乡的歌谣,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顿时军心涣散,思乡厌战的情绪弥漫开来。这一招攻心为上,效果奇佳。
趁着楚军士气低落,韩信指挥汉军发起总攻。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双拳难敌四手,最终只带着少数亲兵突围出去,逃到了乌江边。
在乌江边,项羽本有机会渡江逃回江东老家,但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兵都打光了),加上追兵已至,心灰意冷之下,拔剑自刎了。一代霸王,就此陨落。
韩信逼死项羽,立下了不世之功。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为啥说这是他最大的错误?问题就出在功高震主和眼光短浅上。
韩信当时是什么身份?他是齐王!手握重兵,占据着富庶的齐国地盘。他的军事才能,连刘邦都自叹不如。刘邦自己就说过:“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在楚汉相争时,韩信是刘邦必须倚重的王牌。
但是,当项羽这个最大的、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之后,形势就完全变了。
刘邦这个人,疑心病很重。他当上皇帝后,对功臣的猜忌和打压是出了名的。韩信这样能力超强、手握重兵、又有自己地盘的异姓王,在刘邦眼里,就是最大的潜在威胁!比项羽还让刘邦睡不着觉。项羽是明面上的敌人,韩信却是身边的定时炸弹。
韩信在军事上是天才,但在权谋上却非常天真。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刘邦就该对他好,信任他。他甚至天真地以为,刘邦封他做齐王,就是真心实意认可他了。他完全没想过,自己逼死项羽的雷霆手段,会让刘邦对他产生怎样的恐惧——你能这么狠地对付项羽,将来会不会也这样对付我刘邦?
在项羽死后,韩信其实是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更大安全空间的。比如,他手下谋士蒯通就曾多次劝他:你现在手握重兵,占据齐国,楚汉谁胜谁负,你举足轻重。不如你谁也不帮,自己独立出来,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这才是最稳妥的自保之道。但韩信拒绝了,他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能背叛。他选择继续效忠刘邦,帮刘邦彻底消灭了项羽。
韩信最大的错误,不在于他打败了项羽,而在于他打败项羽的方式太彻底、太不留余地,并且在此之后,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自保措施。
他彻底消灭了刘邦最忌惮的敌人(项羽),同时也让刘邦失去了最后一个需要忌惮他的理由。 以前刘邦需要韩信对付项羽,所以能忍着他。现在项羽没了,刘邦就不需要忍了。
他展示了过于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冷酷无情的手段,让刘邦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刘邦会想:韩信能用这种手段对付项羽,哪天要是反我,我拿什么挡?
韩信在功成名就后,没有急流勇退,也没有像张良那样低调自保,反而继续手握重兵,占据要地,让刘邦觉得他“居功自傲”、“尾大不掉”。后果是什么?项羽死后没多久,刘邦就开始动手收拾韩信了。
刘邦借口巡游云梦泽,把韩信骗来,当场逮捕,罪名是“谋反”(其实没啥证据)。然后把韩信从齐王贬为淮阴侯,剥夺了他的兵权和封地,把他软禁在京城洛阳。后来,刘邦的老婆吕后和丞相萧何合谋,又把韩信骗进宫里,以“谋反”的罪名把他杀了。一代军神,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韩信的错误,不是军事错误,而是战略上的致命失误。他以为消灭了最强的敌人就万事大吉,却没意识到,在帝王眼中,功高震主的功臣,本身就是下一个需要消灭的“敌人”。
韩信替刘邦拔掉了项羽这根刺,结果自己成了刘邦眼中最碍眼、最需要拔掉的那根刺。他赢得了垓下之战的辉煌胜利,却输掉了自己整个后半生乃至性命。
小谭
所以这个就是你工作不尽心尽力的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