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安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手里拿着全县第三名的成绩单,身后却是烂包的家和一群等着吃饭穿衣的弟弟妹妹。他没得选,只能把书包换成锄头,把“可能”换成“必须”。那不是简单的“辍学”,而是一个少年被迫亲手掐死自己未来的过程。
少安不是没天分。他聪明、要强,如果生在另一个家庭,或者哪怕晚生十年,也许就能一路读下去,成为另一个孙兰香。但命运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给“如果”。贫穷和时代像两堵墙,死死夹住了他。
后来少安成了双水村的“能人”,办砖窑、带乡亲致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但“尊严”和“价值”是用多少苦和累换来的?他永远会记得,自己本可以是另一种人。
苦难不会让人成功,孙少安后来的成功,不是苦难带来的结果,不是辍学那天流的泪,而是他本来就有的头脑、韧劲、责任感,以及时代变革赋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