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问题,唐朝整不明白,元朝整不明白,明朝也整不明白,但清朝整明白了。这不是靠军队把人都打服,而是靠一个六十多岁的皇帝,用一套天衣无缝的政治定调,让这个千年乱局就此归于平稳。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康熙。 吐蕃王朝崩溃后三百多年,青藏高原碎成几十块地盘,谁说话都不好使。各路人马各占一块地,今儿你抢我的牧场,明儿我夺你的寺庙,老百姓日子过得悬,朝廷想管也插不上手 —— 太远了,派兵去成本高不说,你刚把这头摁下去,那头又冒出来,根本不是靠硬打能解决的。 康熙那会儿,西藏的乱子也没歇着。蒙古部落想往里掺手,当地的贵族又各有盘算,连寺庙里的势力都拧不成一股绳。换了旁人,可能先调兵过去震慑,可康熙没这么干。他六十多了,见的乱局多了,知道硬来没用,得找个能把大家都拢住的法子。 他没拿 “皇帝管着你们” 这套硬压,反而瞅准了西藏人心里的念想 —— 对宗教的敬重。他认了当地有威望的活佛,给了正经的名分,让活佛能顺顺当当管教务,也让老百姓有个心里的依靠。同时又派了官员去,不是去指手画脚,是帮着协调事儿,让地方上的规矩和朝廷的章法能接上。 这法子妙就妙在不较劲。唐朝联姻,元朝设官,明朝封爵,都想把西藏往自己的路子上拉,可没琢磨透当地的根儿在哪。康熙不硬改,先顺着大家的习惯来,再把 “朝廷认你,也护着你” 这层意思递过去。那些碎成块的地盘,不是被军队逼着合到一块儿,是觉得跟着这么走,日子能安稳,才慢慢凑成了整。 说到底不是靠拳头,是摸准了 “人心”。千年乱局,难就难在没找对和这片土地相处的法子。康熙这手政治定调,说到底是懂了 “不硬来,才长久” 的理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