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件陈旧袈裟现身北京拍卖场,却遭众人冷落。一位敏锐的男子察觉异样,毅然斥资9万元将其收入囊中。归家后仔细端详,竟在袈裟夹层中发现一块古旧被面。谁曾想,这块看似寻常的被面历经流转,最终以6500万元的天价震撼拍场! 【消息源自:故宫博物院2018年特展《清代皇家织造工艺》技术分析报告,香港《明报》2007年10月苏富比拍卖会专题报道】 拍卖师第三次喊出"八万元最后一次"时,秦卫东把保温杯往座位下一搁,手心里全是汗。2005年北京这场春拍冷清得诡异,前排几个山西煤老板正打着哈欠翻图录,后排戴金丝眼镜的上海女人已经补了两次口红。可没人多瞧一眼台上那件土黄色的旧袈裟——它皱巴巴地挂在展示架上,像块被风干的豆腐皮。 "老秦,你要真喜欢,等流拍了去找委托人私底下谈。"隔壁座的老周捅了捅他胳膊,"这破布放潘家园都卖不上两千。"秦卫东没吭声,他盯着袈裟边缘那道若隐若现的锁边针脚,突然想起上周在琉璃厂见过的明代顾绣残片。当拍卖槌"咚"地砸在桌上时,他猛地站起来撞翻了保温杯。 三天后,秦卫东蹲在自家卫生间里,用妻子修眉的镊子小心拨弄袈裟内衬。九万块是他瞒着老婆抵押了通州那套小两居换来的,此刻台灯下那些发黄的丝线正泛着古怪的青色。"这料子怎么比蚕丝还韧..."他嘀咕着突然僵住——镊子尖挑起的夹层里,一截金线正闪着幽光。 "您这玩意儿要真是宝贝,我当场把它吃了!"琉璃厂"古玩王"马三爷的唾沫星子喷在玻璃柜台上。秦卫东刚把袈裟残片递过去,这个号称"半本活字典"的老江湖就笑得直拍大腿:"乾隆爷要真盖这破布下葬,孝仪纯皇后都得气活过来!"但当他发现秦卫东真信了这话要走,又急忙拽住人袖子:"慢着!我看你诚心要,三万块我收了当研究标本..." 故宫西北角的文物检测室里,张淑芬的显微镜镜头压得极低。六十岁的纺织修复专家突然"咦"了一声,孔雀羽线在四百倍放大下露出螺旋状金丝。"经纬密度每厘米118根,错不了。"她直起腰时眼镜链都在抖,"江宁织造局巅峰时期,这样的缂丝经被每年最多出三件。"办公室顿时安静得可怕,助手小刘突然指着档案惊呼:"张老师!乾隆晚年腰围二尺九寸,这件展开尺寸刚好..." 2007年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拍卖预展上,那件展开足有双人床大小的经被在射灯下流淌着奇异的光泽。秦卫东躲在最后一排,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Oh my god"。当新加坡华侨喊出"六千五百万"时,他发现自己攥着的拍卖图录已被汗浸透。有个穿阿玛尼的年轻人凑过来递名片:"秦先生,我们基金会正在征集流散文物..."他摆摆手钻进电梯,金属门合上前听见有人在说:"听说大陆有个傻子八万块就卖了..." 如今秦卫东的工作室开在798艺术区最角落,玻璃柜里锁着块巴掌大的缂丝残片。每当有客人问起,他就摸出放大镜笑道:"你看这金线,当年织工得用绵羊舌尖的绒毛当引线..."窗外斜阳照在"经纬鉴藏"的铜牌上,那道光痕像极了经被上断裂的莲花纹。
1986年9月,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在进行修复工程时,突然一名工人竟然听到了一阵阵
【11评论】【35点赞】
用户16xxx30
为什么破破烂烂的东西,越来越贵?还不是饿狗抢食效应?多少钱与本身价值没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