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5-08-25 00:49:51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寒冬,中科院计算机房灯火彻夜不熄。

​纸带机咔嗒作响吐出数据流,于敏突然按住滚动的纸卷:"停!计算机算错了!"

​满室哗然中,技术员拆开机器,烧坏的加法器冒着青烟。

​这个曾在北大物理考满分的学者,正用草稿纸铺就中国氢弹的征途。

​1941年北平沦陷区,15岁的于敏在煤油灯下演算习题。

​窗外日军皮靴声踏碎夜色,少年把《物理学报》盖在《孙子兵法》上。

​四年后他考入西南联大,火车穿越战线时遭轰炸,装计算尺的木箱被弹片削去一角。

​同学记得他跪在废墟里扒找残片,手指被铁皮割得鲜血淋漓。

​1951年北大实验室,于敏突发肠穿孔。

​同学排队验血时,他高烧中攥着导师张宗燧送的量子力学笔记。

​病愈后书页浸满汗渍,扉页添了行小字:"此身既存,当效诸葛卧龙。"

​转向核物理研究那日,钱三强在办公室挂起《后出师表》拓片,红笔圈出"鞠躬尽瘁"四字。

​三年困难时期,九所食堂开饭铃响,于敏总第一个冲刺。

​同事陆祖荫笑他"打算盘精",却不知他抽屉常备萝卜干缓解胃痛。

​某夜加班,于敏翻找食物时发现满抽屉窝头。

​老陆白天目睹他疼得按腹,悄悄塞满补给。

​泛黄铝饭盒至今陈列在九所展厅,盖内刻着"1963.11.7",旁边有张字条:"胃疼时嚼三片"。

​氢弹理论攻关夜,万次计算机仅限夜间使用。

​于敏守着纸带机,突然扯住数据流:"停!加法器故障!"

​技术员检修时,他已在草稿纸推演出正确数值。

​儿子于辛回忆桥牌局:"父亲能记住每轮出牌顺序,他说科研像算牌,错一步满盘皆输。"

​有次他准确指出对手藏牌,牌友惊呼:"您眼睛带X光?"

​1966年罗布泊试验场,盐碱水让科学家们呕吐不止。

​警卫连长老马送来淡水,于敏指着成箱草稿纸:"这些式子铺开,能绕戈壁三圈。"

​试爆前夜,两人在帐篷烤火。

​于敏说科研像搭扑克塔,老马拍枪套:"我打千发子弹才成神枪手。"

​于敏微笑:"我们塌过万座牌塔。"

​火光映着草稿纸上的汗渍,像硝烟熏染的地图。

​最艰难时,团队用算盘验证数据。

​财务科老会计记得,于敏总借最大号的枣木算盘。

​有夜突降沙暴,他裹着棉被打算盘,珠子声混着风吼竟成奇特的韵律。

​次日验算结果与计算机吻合,他戏称这是"珠算交响曲"。

​那把算盘后来陈列在军博,梁上刻着细小的"1966.4.12"。

​1967年6月17日,蘑菇云升起时,于敏背诵《后出师表》的吟哦淹没在欢呼中。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用时两年八个月,比美国快四年半。

​庆功宴上他悄然离席,在宿舍写下新课题。

​保密柜里锁着未完成的演算稿,页脚画着小小的八卦图。

​这是他解压的秘方,卦象旁标注"今日错三处"。

​戈壁滩的月光记得这个细节。

​试验成功后某夜,于敏独自核对数据至凌晨。

​哨兵换岗时见他用红笔在草稿纸边画八卦,乾卦位置标着"冲击波参数待验"。

​突然他掷笔大笑,惊飞沙丘上的夜枭,原来用《易经》爻辞推演出了新算法。

​这张"八卦演算纸"现存九所档案馆,背面有行小字:"周文王助我"。

​晚年书房,诸葛亮"淡泊明志"的条幅下,于敏用放大镜看学生论文。

​有次指出某数据偏差,学生嘟囔"计算机验算过的",老人眨眼一笑:"我比机器多颗中国心。"

​他走后,人们整理出三柜草稿纸,最新那叠写着磁约束公式,页边画着待放的木槿,那是他妻子最爱的花。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导弹方阵驶过天安门。

​于辛抱着父亲遗像轻声道:"爸,咱们的草稿纸,长成钢铁长城了。"

​相框玻璃映出湛蓝天空,恍若罗布泊试验场那日的晴空。

​一片银杏叶飘落相框角,像极了当年北大实验室窗外,少年于敏夹进笔记的书签。

​对此您怎么看?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是国家最高机密!)

0 阅读:67
一起聊聊全球事

一起聊聊全球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