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一生:21岁瘫痪,不能行走,自杀了3次被救,26岁母亲去世,留下了患病的史铁生和未成年的妹妹。30岁患上肾病,31岁开始写作,38岁和陈希米结婚,40岁发表了《我与地坛》,47岁确诊尿毒症写下《病隙碎笔》,59岁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 那个曾在清华大学附中田径场上飞奔的“小飞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21岁那年彻底转向。1969年,史铁生响应号召前往陕北延安插队,一场大雨后高烧不退,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回到北京后,他被困在轮椅上,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把家里的东西砸碎。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动静。 绝望中的史铁生选择了地坛作为避难所。那里荒芜却不衰败,正如他的生命。他后来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他每天都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最终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6岁那年,命运再次给了史铁生沉重一击,母亲去世了。这位默默承受儿子痛苦却始终理解支持他的母亲,没能看到儿子后来的成就。而史铁生则将这份对母亲的思念和悔恨,永远地刻在了《我与地坛》的字里行间。 写作成为了史铁生活下去的支点。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开启了作家生涯。1984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标志着他在文坛的地位正式确立。 1989年,史铁生遇到了人生中的光——陈希米。这位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姑娘,用天使般的笑容照亮了史铁生的世界。朋友们感慨道:“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 陈希米成了史铁生的“新腿”,陪伴他走完了余生。史铁生曾说,如果有来生,双腿和爱情只能选其一,他还是要选爱情。 1998年,史铁生被确诊为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却在这样的困境中,用4年时间写下了《病隙碎笔》。 书中他反思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这本书让他在2005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按照他的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肝脏移植给了一位天津的病人。 而最偏爱史铁生相关视频的,竟然是00后!网友们称他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导师”,有人说:“一本《我与地坛》作药引开路,一本《务虚笔记》内服,一本《病隙碎笔》外用,看完整个人脱胎换骨,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年轻人却要向一位饱受苦难的作家寻找答案?或许正如武汉大学叶立文教授所说,史铁生堪称“每个人的精神替身”,其苦难经历与“天问”式思考,精准照见普通人的生命困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湖北日报《武大教授叶立文长江讲坛解读:史铁生堪称“每个人的精神替身”》
比姜洪涛更炸裂的事件出现了!河南的周先生,结婚13年,却发现3个女儿都不是亲生
【1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