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玩水”的成都,有望摆脱缺水困局?

数据读城 2025-08-25 23:12:11

论“玩水”和“流量”,成都都是专业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成都都能“水”得风生水起。尽管近年来的一场场暴雨,总能冲出一个又一个成都的“神”级场面,但无法遮掩的,是成都水资源缺乏的困局。 从“因水而兴”到“为水所困” 成都,以“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变”为荣,但这已是农业时代的老皇历,新时期的成都,一定程度上是“为水所困”。 早前的成都,曾饱受洪水肆虐,是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才将成都逐步滋养得丰润而富饶,连来自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马克·波罗都对成都的水景印象深刻,“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但让马克·波罗看花了眼的,是不输其家乡的丰富多彩的水上生活——彼时的成都,民众泛舟游江,或商贸往来、或出船打渔,沿线码头无数。 成都水网密集,但近现代的成都很早就遭遇缺水的难题,连合理用水也相对艰难。成都的主城区一直都吃水困难,苦水泛滥,直到1946年,成都才用上自来水,让极少部分城里人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这个时间点远远落后于同为西南F4的重庆、贵阳和昆明3城。 水资源告急的超级城市 如今,成都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级城市,水资源频频亮起红灯。 对于缺水,成都市民其实体会不深,在民生保障方面,成都花了大力气。说成都缺水,更专业的说法是:工程性缺水(囤蓄水库少)、区域性缺水(水资源“西多东少”)、水质性缺水(水体污染)、配置性缺水(水网不完善),这些都是成都的待解难题。 “一江清水出蓉城”是成都的美誉,但2008年成都就被划为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成都的水资源家底不算很丰富,2023年时,成都人均年用水量265立方米,国际极度缺水线是500立方米。成都的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球的十分之一。 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用水需求也存在矛盾。彭州、都江堰、大邑3区县的水资源总量位居成都全市前三,占去全市总量的40%以上,而中心城区基本得靠外调水。成都每年从都江堰取水100亿方,占岷江总水量的70%,多年以来都是按照这个接近极限的数值取水,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成都用水量最多的区县是双流、彭州和新都,崇州、彭州、邛崃农业用水最多,双流、高新和武侯生活用水最多,这些排名符合成都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人员情况,但只有少部分区县水资源无忧,大多数区县都不能敞开来用水。 引大济岷能救得了成都的缺水症? 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成都每一次刷新的城市总规都强调“以水定人”,热衷于各种与水相关的建设操作。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挖有大大小小的人工湖20余个,但凡成都比较有名气的湖,基本都是挖出来的,湖居是成都本地人最为认可的居住方式。 与成都一样缺水的万亿GDP城市、省会城市,是郑州、济南、西安、石家庄等,但“南水北调”解了郑州和石家庄的渴,“引汉济渭”让西安和关中平原用水基本无忧。 活学活用的成都,自然也有自己中意的引水工程。 今年6月,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论证规划的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其建设和投用或将真切改变成都平原缺水的现况。 作为四川省的一号工程,引大济岷的任务就是从大渡河向成都平原引水,构建以都江堰和引大济岷工程为主要水源的水资源配置保障格局,以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 该工程静态投资574亿,8年合计96个月总工期,成都乃至四川一举解决成都缺水困境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按照规划,该工程竣工后,成都将年均新增供水20亿立方米,主城区将彻底告别季节性缺水,并可保障龙泉山以东50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无忧。 不缺水的成都,才是最强形态 更大的惊喜在于能够解决成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建设隐忧,以往不敢全面发力的电子信息、医药等高耗水产业将一定程度解除受限,工业水价必然下调,受此利好,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重点企业的新厂区选址都可以着重考虑成都。 羞答答地当了多年服务型城市,成都其实一直坚守着心底的“工业城市梦”,工业用地,成都挤一挤就能供应上,而工业用水的龙头一旦打开,放手发展将是必然。 在全国多个区域大修运河的时代,引大济岷工程还能让低迷已久的成都航运事业焕发新春,航道加深、大船通航时间增加,都可以很好地减少物流成本,让成都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 再加上规划中的川中运河,虽然不能恢复至汉唐时期的成都水运高光时刻,不能“门泊东吴万里船”,但成都新一轮“玩水”有望再上新高度。在国家大力规划建设渝黔桂、平陆、荆汉等运河的大背景下,待成都航运依托梳理后的水道连接国家“四横四纵两网”水运主网络,“成都造”产品东进长江可出海,南下经渝黔桂、平陆运河直达北部湾都有可能实现。

0 阅读:60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