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

历史梗王 2025-08-27 08:46:35

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手指。康熙想:让当10000两,没想到竟当了20000两,可康熙看到当票上的金额时脸都绿了,差点气晕过去。

康熙皇帝有个爱好,喜欢换上便装到民间走走,有一次在京城逛街,被包子铺的香味吸引,进去要了两屉包子。

吃完准备付钱时,康熙摸遍全身也没找到一文钱,掌柜的脸色不太好看,心想这人看着体面,怎么连几文钱都拿不出来。

康熙没办法,只好摘下腰间的一串珠子,这是他平时佩戴的朝珠,用的是新疆和田玉,在宫里算是比较贵重的饰品。

掌柜拿着珠子到隔壁当铺估价,当铺老板接过一看,心里明白这不是凡品,但嘴上说:“就是些普通玉石,最多值两吊钱。”

两吊钱在当时能买不少东西,普通百姓家够吃十天的,康熙听到这个价格,心里五味杂陈,没想到自己的珠子在民间这么“不值钱”。

其实当铺老板很精明,他认出这是宫中的东西,但故意压低价格,在他看来能拿出宫中物件的人,要么是太监偷的,要么是宫女拿的。

康熙拿着当票走出当铺,心情有些复杂,在宫里这串珠子价值连城,到了民间竟然只能换两吊钱,这差距也太大了。

随从很快找到了康熙,用了六吊钱把珠子赎了回来,当铺老板还挺高兴,觉得自己赚了不少,哪知道刚刚错过了一桩“天大的买卖”。

这件事后来在宫中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很有趣,一个皇帝居然会为了几文钱的包子费发愁,听起来确实挺搞笑的。

从这个小故事能看出当时的一些情况,首先是宫廷和民间的巨大差距,皇帝眼中的宝贝,老百姓可能觉得还不如一顿饱饭实用。

当铺老板虽然识货,但不知道客人的真实身份,康熙也不了解民间的行情,不知道自己的珠子会被这样对待。

清朝时期典当行很发达,全国有上万家当铺,这些当铺表面上打着“方便百姓”的旗号,实际上利息很高,一般是月息三分。

按照当时的规矩,三个月内不赎回就变成“死当”,当铺可以自由处置,康熙的珠子如果真的成了死当,当铺转手就能卖出几十倍的价钱。

现在故宫里还保存着类似的朝珠,专家估算价值在几百万以上,而康熙当年那两屉包子,最多也就二十文钱,这个价差确实够大的。

有人可能会问康熙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身份呢?其实这正是他微服私访的目的,就是想以普通人的身份了解民间真实情况。

康熙一生中微服私访过很多次,据记录有十几次之多,每次出宫他都会遇到各种有趣的事情,这个当珠子的经历只是其中之一。

他在《起居注》中写过:“朕欲知民间疾苦,常着便服行走。”可见微服私访对他来说是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

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它很有生活气息,一个平时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为了几文钱犯愁,听起来就很有意思。

其实古代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不少,但大多数都没有史料记载,主要靠民间传说流传下来,康熙这个故事相对来说记录比较详细。

从这件小事也能看出康熙的性格特点,他愿意放下架子深入民间,这在古代帝王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正是这种亲民的作风,让他了解到了许多真实情况。

如果你是当时的包子铺老板,遇到一个吃霸王餐的客人,你会怎么处理呢?

0 阅读:527

猜你喜欢

历史梗王

历史梗王

奏响梦想的奋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