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登基六十年,自封“太上皇”后依旧掌控大权。嘉庆即位时,一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8-28 10:46:44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登基六十年,自封“太上皇”后依旧掌控大权。嘉庆即位时,一枚玉玺卡住整个朝堂,乾隆迟迟不交。刘墉靠近一步,说了八个字,局势立变。 乾隆皇帝八十五岁那年,做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他决定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乾隆自己号称“十全老人”,以前曾经说过不敢超过他爷爷康熙皇帝当政六十一年的年限,所以打算自己做到六十年就退下来。 话是这么说,但真到了要交权的那一天,这位老皇帝手里攥着代表皇权的玉玺,却怎么也不肯松手。 玉玺这东西,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物件,它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皇帝权力的象征。皇上发圣旨、下命令,全靠这个玉玺盖章生效。 可以说,谁拿到了玉玺,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 公元1795年农历十月初一,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里里外外布置得十分气派,地上铺着金砖,殿内挂着华盖,文武百官整整齐齐地站着,仪仗队也准备就绪,就等着举行这场重要的交接仪式。 嘉庆皇帝穿着龙袍,恭恭敬敬地站在宝座旁边,而乾隆皇帝则坐在正中间,手里一直紧紧抓着那块沉甸甸的玉玺。 典礼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一步步进行,礼部的官员大声念了传位诏书,大臣们也都磕头行礼了。 接下来本该是乾隆亲手把玉玺交给嘉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岔子。 乾隆的手指紧紧抠着玉玺,眼睛望着远处,好像在想什么心事。 他半天没有动作,大殿里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上前催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连香炉里的香都烧完了,乾隆还是没把玉玺交出来,整个太和殿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其实乾隆心里正在翻江倒海地折腾。 一方面他想兑现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诺言,保住“十全老人”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他又实在舍不得放下掌握了六十年的权力。 他担心一旦交出手中的玉玺,自己就真的成了没实权的太上皇,而且他信任重用的那些老臣子,比如和珅、福康安这些人,恐怕也会地位不保。 再说他对嘉庆的能力也不太放心,觉得这个儿子虽然做事稳重,但是缺乏决断力和经验,恐怕驾驭不了大清国这艘大船。 就在这个僵持不下的时候,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不慌不忙地走出来,慢慢靠近皇帝的宝座。 刘墉是乾隆朝的老臣,为人正直清廉,很得皇帝信任。他弯下腰凑到乾隆耳边,低声说了句话:“登基不能没有玉玺。” 这话虽然说得轻,却正好说到了点子上。 乾隆听了神情一动,想了想,终于慢慢松开了手。 太监赶紧用托盘接过玉玺,恭恭敬敬地递给嘉庆。到了这一步,传位典礼才算真正完成。 不过,交出了玉玺并不代表乾隆真的放权了。 在让位后的四年里,他还是以“太上皇”的身份牢牢抓着朝廷大权。 他要求所有大臣上的奏折都必须同时送给他和嘉庆看,重要的国家大事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 乾隆照样住在养心殿,而嘉庆只能住在皇子住的毓庆宫,这明摆着告诉所有人: 真正的权力还在太上皇手里。 朝廷里的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虽然嘉庆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说了算的还是乾隆。 甚至不少官员偷偷地两头跑,既向新皇帝汇报工作,又向老皇帝秘密报告,朝廷里形成了两套人马并存的奇怪局面。 在这四年里,嘉庆皇帝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他虽然顶着皇帝的名号,却没有皇帝的实权,国家大事一件也做不了主。 根据清朝宫廷的档案记载,嘉庆在这段时间里很少单独发布政令,大多数圣旨都要经过太上皇的批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99年乾隆八十九岁去世,嘉庆才真正开始亲自管理朝政。 嘉庆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查办乾隆最宠信的大臣和珅,抄了他的家,以贪污腐败的罪名把他治罪。 这件事不仅给国库增加了不少收入,也彻底清除了前朝的老臣,标志着嘉庆时代的真正开始。 不过由于乾隆晚年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加上官员腐败严重,嘉庆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 虽然他努力处理政务,想要振兴国家,但最终还是没能扭转国势衰落的趋势。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