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万吨降到1吨!中美谈了三次白谈,特朗普手里的牌反而越来越少。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天然气、煤炭,7月份直接跌到“不足1吨”,创下五年新低,更绝的是,这还是中美谈了三轮、发了联合声明、甚至搞了90天关税休战之后的结果,特朗普举着关税大棒想“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却把自己脚砸了, 这可不是中国第一次“断供”美国能源,2019年底,因为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中国也暂停过从美国进口这三大能源,但2020年中美签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进口量又迅速回升,可这次不一样,贸易战加上地缘政治博弈,让“清零”成了长期趋势。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来是想通过“极限施压”让中国多买美国能源,结果却成了“回旋镖”,把自己打得鼻青脸肿。 2025年2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所有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3月又加码10%,中国立马反击,2月10日起对美国煤炭、天然气加征15%关税,原油、农机等加征10%。 加上原来的税率,美国能源产品的综合税率直接飙升:煤炭从3%到18%,天然气从10%到25%,原油从10%到20%,美国能源商的利润被榨得干干净净,贸易直接停滞。 4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加征34%的“对等关税”,甚至还威胁进一步加码。对此,中国即刻暂停部分反制措施,但仍保留10%的关税,美国能源出口商见状,顿感这生意难以施行。即便关税暂停,剩余的高税率亦会使交易无利可图,于是干脆放弃。 5月,中美在日内瓦会谈后发布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取消91%的对华加征关税,修改34%的“对等关税”,中国也暂停了部分反制措施,但特朗普政府后来又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限,而且“芬太尼关税”还没取消,中国的反制关税也没撤,能源贸易“清零”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中国能这么硬气地“断供”美国能源,靠的是两条:一是供应渠道多,二是新能源产业强。 中国早就知道不能光依赖美国能源,2023年起,中国加大从沙特、俄罗斯等国的进口力度,2025年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增长26.8%,从沙特进口增长17.5%,同时,通过中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和中亚线路,天然气进口量增长42%,成本还降低了12%。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产能占全球80%以上。 2024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320.2亿美元,但美国根本不在组件出口前十名市场里,美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不行,高额关税壁垒反而削弱了自己能源转型的产业基础。 俄乌冲突后,中国更重视能源安全,通过管道气、陆路煤炭进口等方式,降低对海运能源的依赖,同时,中国和俄罗斯、蒙古等国加强能源合作,供应链更稳定,美国能源在价格和质量上没优势,自然被中国“踢出局”。 面对能源出口“清零”的现实,特朗普的态度从“强硬”变成了“认怂”,他反复强调“中美关系很好”,试图缓和气氛,但中国早就用行动证明:在能源贸易问题上,不会再被美国“拿捏”。 美国高端产品出口也受限,AI芯片和半导体设备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对手,还得接受严格安全审查,国内高通胀让进口商压力山大,如果关税战继续,美国消费者得承担更高成本,特朗普的“认怂”,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本来是想“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从美国能源进口“清零”,表面看是贸易摩擦的结果,背后却是中国能源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 中国的供应渠道多,美国能源不再是“必需品”,以前中国依赖美国能源,是因为价格和供应稳定;现在,俄罗斯、沙特、中亚等国的能源更便宜、更可靠,美国能源自然被替代。 新能源产业崛起,中国从“能源买家”变成了“规则制定者”,光伏、风电、电动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掌握了主动权。 美国想靠关税阻止中国新能源发展,结果却让中国企业加快了技术创新和海外布局。 贸易战没赢家,合作才是王道,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能源贸易“清零”对双方都没好处,美国能源商损失惨重,中国也需要稳定能源供应,未来中美能不能在能源领域重启合作,关键看美国愿不愿意放下关税大棒,回到谈判桌前。 说到底,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场“自嗨”的独角戏,观众早就离场了,他还在台上喊“再来一遍”,而中国,早已转身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135万吨降到1吨!中美谈了三次白谈,特朗普手里的牌反而越来越少。 中国从美
掘密探索
2025-08-28 10:48:44
0
阅读:116
勿忘我
问一下小编,订单降到1吨是谁订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