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年,李世民心痒难耐,传诏徐惠侍寝。谁知徐惠不紧不慢,姗姗来迟,等得不耐烦的李世民正准备发飙时,徐惠灵机一动,淡然地写下几行字,便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公元638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二年,39岁的李世民在长安皇宫中召见一位11岁的小才人徐惠侍寝。 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小姑娘居然让皇帝等了好久,最后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 徐惠是江南刺史徐孝德的女儿,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她四岁就能吟诗作赋,对《论语》的理解更是令人惊叹。 八岁时,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写下了《小山篇》,让她的父亲和周围的文人雅士都大为震惊。正是因为这些才名传到了长安,李世民才特意下诏将她选入宫中,封为才人。 李世民选择后宫佳丽时,最看重的不是容貌而是品行与才情,这样的选妃标准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入宫后的徐惠并没有像其他宫女那样整天琢磨如何争宠,而是常常泡在皇宫的藏书楼里阅读典籍,保持着在家时的学习习惯。 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反而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和兴趣。于是有一天晚上,在处理完朝政后,李世民决定召见徐惠侍寝。 按照宫中规矩,接到召见旨意的妃嫔必须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马上前往寝宫。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却迟迟不见徐惠的身影。 李世民从最初的期待转为不耐烦,最终怒火中烧。就在他即将发怒的时候,徐惠才款款走入殿中。 面对皇帝的怒气,徐惠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地向李世民行礼,然后从衣袖中取出一张宣纸,上面写着一首新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晨就在镜前梳妆,妆成后还犹豫徘徊。古人千金才能换美人一笑,难道皇帝一声召令,我就该立刻应召前来吗? 李世民读完这首诗,不仅怒气全消,反而开怀大笑。他被徐惠的急智与才情所吸引,一场风波就此化解。 这首诗既道出了少女梳妆打扮的细腻过程,表达了对皇帝召见的珍视,又巧妙地以“千金一笑”的典故,暗喻自己虽为妃嫔,亦应有尊严与自由,非召即至。 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徐惠并非单纯依靠美色取悦李世民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皇帝的尊重和宠爱。她深知“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者短”的道理,这也是她能够在后宫立足的根本原因。 徐惠的才华并非偶然。据说她出生仅五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四岁时已能熟练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 八岁时就能写出文思敏捷、措辞典雅的诗句。入宫后,她更是珍惜宫中丰富的藏书资源,常常日夜手不释卷,精进学识。 徐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故事却流传了千年。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肉体会消亡,但精神和智慧却能穿越时空,影响后人。 徐惠通过自己的诗作和行为,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永恒。徐惠与李世民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才情与深情的传奇。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徐惠以她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李世民的尊重与宠爱,更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佳话。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才情与深情永远是最动人的力量。
638年,李世民心痒难耐,传诏徐惠侍寝。谁知徐惠不紧不慢,姗姗来迟,等得不耐烦的
观今言史啊
2025-08-31 13:29: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