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说白了,北大仓搞“退耕还荒”不是真要把能养活一亿人的粮仓扔了,而是想给这片种了几十年的黑土地“休个假”。 可老百姓不理解,嘴里念叨着“牛耕田马吃谷,爷挣钱崽享福!崽卖爷田不心疼”,觉得当年爷辈把荒滩刨成粮仓,现在崽辈倒要改回荒的,这不是自断后路吗?心里能不发慌吗? 我们先唠唠这北大仓是咋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全国都缺粮,老百姓顿顿想凑个饱饭都难。 这时候十万转业官兵揣着窝头、扛着锄头就往东北跑,还有成群的支边青年,裹着棉袄就扎进了“北大荒”。 那地方当时哪有“仓”的影子?到处是没腰的荒草,一到冬天零下三十多度,风刮在脸上跟刀子割似的,手一摸铁锄头能粘掉一层皮;夏天更难熬,沼泽里的蚊子能叮透单衣,叮得人满身包,抓挠得出血也得接着干。 晚上他们就住半地下的“地窨子”,漏风漏雨是常事,就这么一镐一镐挖排水沟,一犁一犁翻荒草,再加上当地农民跟着一起熬,熬了半个世纪,才把荒无人烟的沼泽甸子,变成了万亩良田。 就这样每年几百亿斤玉米、大豆从这运出去,南到广东北到内蒙,多少人靠着这的粮才能顿顿吃饱,这才是“爷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每一寸地都浸着汗珠子。 可地跟人一样,连轴转几十年也会累,以前去北大仓,随便抓把土都是黑油油的,攥在手里能挤出油,种玉米不用多上肥,穗子都能长到一尺长。 现在呢?年年就盯着玉米、大豆种,土壤里的营养早被吸空了,有机质含量从当初的5%多降到现在才2%出头,有的地挖一锄头,上面一层全是黄土,黑土就薄薄一层,跟补丁似的。 为了多打粮,好多湿地也被填了改成田,以前丹顶鹤每年春天都来这儿筑巢,现在栖息地少了,飞过来的次数都少了;还有些地方开始沙化,风一吹就起土,要是再这么透支,过个十年八年,这地可能真就种不出好粮了。 其实真不是崽辈“败家”,要是把地彻底榨干,以后就算想种也种不出粮,那才是真没后路。 现在的“退耕还荒”,挑的都是生态脆的地,比如靠近湿地的、坡度大容易跑水的,先把这些地还给自然,种上树、撒上草籽,让土壤慢慢攒肥力,让湿地重新能蓄水。 核心的粮田压根没动,还用上了新法子:无人机撒肥比人撒得匀,抗倒伏的种子刮风也不怕倒,一亩地比以前还能多收百十斤,这几年北大仓的粮食产量没降反升,根本没影响我们们饭碗里的粮。 老百姓慌也正常,毕竟“民以食为天”,看着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改成草地,总怕以后没粮吃。 可我们得往远了看,黑土地就这么一块,现在护着它,以后才能接着种出好粮。 大家咋看这事?是觉得该先顾着眼前多打粮,还是该给土地留口气?要是你家有地,会不会愿意让它休几年?评论区我们好好聊聊这饭碗和土地的事儿。
我本家一个大伯,年轻时丧偶,60岁才再婚,娶了比他小3岁的老伴儿。俩人跟对脾气,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