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希望中国可以接我们回去认祖归宗”,在非洲肯尼亚东部的拉穆群

梅梅谈世界 2025-09-03 17:35:07

“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希望中国可以接我们回去认祖归宗”,在非洲肯尼亚东部的拉穆群岛上,有一群黑人声称自己有中国血脉,而这,似乎有源于一个传说。   帕泰岛上的居民从小就听长辈讲述,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来的水手,因船只遭遇风暴而留在这片土地上,从此扎根繁衍。   这些水手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据记载,船队曾在拉穆群岛一带活动,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传说中,一艘船只在帕泰岛附近遭遇不幸,幸存的水手们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传授农业种植、纺织和中医药等技艺,还与当地女子通婚,生育后代。   这些水手的到来改变了岛上的生活面貌,他们教当地人种植稻米、玉米,制作陶器,甚至用中草药治病,而当地人也教会他们适应岛上的环境。   尽管时光流逝,这些居民仍保留着一些与中国相关的习俗,很多妇女在运东西,尤其是水的时候,都喜欢用头顶着的方式,而他们不这样,更喜欢用扁担挑水。   一些老房子里还保留着土炕和院墙,他们的墓地墓碑朝向东北方,那是中国的方向,而不是像当地穆斯林那样朝向麦加,这些细节在日常生活中默默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物证也为这个传说增添了分量,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珍藏着明代的青花瓷碗,碗底刻着“大明宣德”字样。   考古学家还在附近海域发现了中国古代瓷器、钱币甚至沉船残骸,这些发现与郑和船队的年代相符。   2017年,中国、美国和肯尼亚的联合考古队在曼达岛出土了三具具有亚洲人DNA的遗骸,进一步为这个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且在2004年,还有一个名叫姆瓦玛卡·夏瑞福的帕泰岛女孩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表达了她想回中国寻根的愿望。   她的努力最终使她获得奖学金,前往南京学习中医,并成为中肯文化交流的桥梁,她的故事被拍摄成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如今,帕泰岛上的许多居民仍然认同自己的中国血统,尽管他们的生活已深深融入当地社会。   中国政府也在当地援建了学校、医院,并计划修建郑和纪念馆,帮助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这种认同感不仅源于历史记忆,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跨越地域的强大凝聚力。   无论传说细节如何,帕泰岛居民的故事已经成为中非友好交往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过和平交流实现的融合,也展现出文化传承的持久力量,这段历史不仅属于过去,也为今天的中非关系注入了新的意义。 参考资料:国际在线,2017-08-02,《考古学者发现郑和下西洋时代可能有中国人留在东非新证据》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