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那个秋日,高长吉驾驶着歼-6在海南岛上空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敌机偷偷摸摸闯进了我国领空。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说是要先请示上级才能动手。可这架敌机跑得贼快,要是等请示完了再追,黄花菜都凉了。高长吉咬咬牙,一推油门就冲了上去。 说起来,那时候国际形势挺紧张,咱们国家正在搞三线建设,随时准备打仗。空军部队训练特别严格,飞行员们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才能把敌机打下来。 毛主席定的规矩明明白白:不准主动挑事。但问题是,遇到突然闯进来的敌机,打不打?高长吉心里跟明镜似的,战机稍纵即逝,他要是磨磨蹭蹭等着上级指示,这架侦察机怕是早溜回去了。 这事儿传到空军指挥部,可把领导们难住了。高长吉确实违反了规定,但人家打了个漂亮仗,把敌机给干下来了。按理说应该表彰,可又担心开了这个头,其他飞行员会不会也学着自作主张? 要是在边境地区来这么一下,搞不好就引发国际纠纷。指挥部几个领导围着地图转圈,一边查规章制度,一边研究国际影响。 毛主席听说这事后,倒是挺淡定。他老人家直接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怎么能打胜仗?"这话传到空军指挥部,大家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原来早在抗美援朝那会儿,毛主席就特别强调灵活机动,说战场形势千变万化,等请示完了黄花菜都凉了。这次高长吉的行为,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 说起来,当时可不是每架敌机都能被击落。那时候雷达设备没现在先进,飞行员得靠肉眼判断。歼-6虽然性能不错,但跟敌方侦察机比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高长吉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技术过硬,还得益于平时的训练。他经常跟战友们研究各种空战案例,连越南战场上的实战经验都拿来看。 这事传开后,空军内部开过几次座谈会。不是为了追究高长吉的责任,而是总结这次实战经验。 有位老飞行员开玩笑说:"以后要是遇到类似情况,大家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得像高长吉一样,打得漂亮才能过关。"这话虽然带着调侃,但也反映出部队里的一种态度:既要遵守纪律,又要随机应变。 当时击落的那架侦察机,后来被送到军事博物馆展览。很多参观的游客都不知道,这架飞机背后还有这么个故事。 倒是空军的飞行员们,经常拿这事当案例分析。有人还打趣说,要不是当年高长吉胆子大,这飞机现在说不定还在天上转悠呢。 这事也给规章制度带来了启发。后来空军调整了相关规定,给飞行员留出了更多临机处置的空间。 当然不是让大家都像高长吉那样先斩后奏,而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应变。就像现在说的,既要守规矩,又不能被规矩困住手脚。
包围圈合拢!乌军炸到俄腹地,战争新拐点来了老实说,这两天看战场消息,我有点惊
【44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