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9-05 01:50:10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特大地震突袭,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用1分36秒完成全员撤离、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他“不务正业”的评价。 这场奇迹并非偶然,而是叶志平用多年“不被理解的坚持”铺就的生命之路。 叶志平的核心远见,在于他跳出了“唯升学率”的局限,提前预判到“看不见的风险”,用“不务正业”的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在2008年前的教育环境中,“升学率”是衡量学校与校长的核心标准,其他事务都被视作“无关紧要”。 但叶志平上任桑枣中学后,却把“安全”放在了首位:他发现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教学楼“看着能凑用,实则藏隐患”,直言“指不定哪天就出事”,于是连续两年向教育局打报告申请加固。 哪怕过程反复、被质疑“小题大做”也不放弃;他坚持每年组织两次疏散演练,风雨无阻,哪怕学生私下叫他“戏精校长”、家长抱怨“浪费学习时间”,也从未中断。 这种“反主流”的选择,源于他对“风险”的清醒认知——自然灾害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唯有提前准备,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争取生机。 正是这份“别人看不见的风险,他提前想到;别人不愿做的事,他坚持去做”的远见,为后来的生命奇迹埋下伏笔。 1分36秒的全员撤离,看似“科学无法解释”,实则是叶志平对“细节”的极致较真,将“演练”变成了刻在师生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他对安全工作的较真,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加固教学楼时,他天天蹲在工地,厕所瓷砖要亲自检查平整度,钢筋间距必须用尺子量到符合标准,哪怕工人们背地里嘲笑他“抠门”“事儿多”; 也绝不妥协——因为他知道,教学楼的每一处结构,都连着2300多个生命; 设计疏散方案时,他把每个班级的逃生路线画成“作战地图”,老师的站位精确到厘米,哪个班级走哪条楼梯、下楼速度该控制在多少,都经过反复测算; 演练时,他要求学生必须双手护头、快速有序,腿脚不便的学生要提前安排好帮扶人员,不允许任何“走过场”。 地震发生时,正是这些细节发挥了关键作用:老师立刻按演练分工引导,学生熟练执行逃生动作,连帮扶特殊学生的流程都没有丝毫混乱。 正如事后有老师回忆:“校长总说‘演练多流汗,灾难少流血’,以前觉得啰嗦,地震那天才懂,每一个细节都是保命的关键。” 在全民追逐升学率的年代,他没有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反而固执地把“教会学生如何活着”当成重要课程。当其他学校在抢占自习课、刷题时,他在组织疏散演练; 当其他校长在研究教学方案时,他在盯着教学楼的加固工程。这种“不务正业”,恰恰是教育最该有的底色: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若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再高的升学率也毫无意义。 地震后,周边学校传来伤亡噩耗,桑枣中学却全员生还,曾经质疑他的家长红着眼眶说“是校长救了孩子”,嘲笑他的人彻底沉默。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叶志平教给学生的,是比课本知识更珍贵的“生存能力”,是比分数更重要的“生命敬畏”。 2011年,57岁的叶志平因脑溢血去世,但他留下的教育理念却从未消失:真正的教育者,既要教书育人,更要为生命保驾护航。 从被质疑“不务正业”到创造“生命奇迹”,叶志平用多年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远见,往往是在众人不解时的独自坚持;真正的责任,是在别人忽视时的全力以赴。 1分36秒的撤离奇迹,不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偶然,而是“提前准备、细节较真、守护生命”的必然。如今再回望,叶志平校长最“牛”的不是创造了奇迹,而是在功利的环境里,守住了教育的初心。 信息来源: 新华社《"最牛校长"叶志平:地震中2300师生无一伤亡》 央视新闻《追忆"最牛校长"叶志平》 《中国教育报》——《汶川地震十周年:回望"最牛校长"的守护》

0 阅读:0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