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2008年,正在绵阳出差的叶志平,感受到剧烈摇晃的他疯了似的往学校赶,当他看到操场上的一幕时,这位一直被诟病“不务正业”的校长,瞬间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安县桑枣镇突然地震! 桑枣中学那栋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叶志平校长用十年心血反复加固的实验教学楼,在八级强震的剧烈摇晃下,墙体开裂,始终未曾垮塌。 叶志平与桑枣中学的缘分,始于1978年。 彼时的桑枣中学,作为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条件简陋,设施陈旧。 而校园内唯一一栋像样的建筑,就是实验教学楼。 这栋楼建于1985年,却因经费短缺和施工标准缺失,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楼板间填充的是水泥纸袋而非混凝土,二十二根承重柱,根本达不到国家标准。 叶志平作为早期搬入此楼的教师之一,十分清楚这栋楼,可以说这是“危楼”。 1995年,叶志平接任桑枣中学校长。 彼时的教育环境,大家看中的是升学率和分数。 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在专注于如何提升排名,而家长也在关注着孩子的成绩高低。 然而,叶志平上任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分数,而是加固危楼。 在众人不解甚至质疑的目光中,他踏上了漫长的“化缘”与“监工”之路。 没有资金,他就一趟趟跑县教育局,争取到一笔笔微薄的改造经费。 钱一到手,他立刻聘请专业施工队,加粗钢筋,灌注高标号混凝土,彻底“豆腐渣”。 施工期间,叶志平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工地上。 工人如何搅拌水泥、如何绑扎钢筋、如何钉牢每一颗钉子,他都要亲自过问,严格监督。 有人笑他小题大做,讥讽他“比包工头还像包工头”。 面对非议,叶志平心中所想只有,“楼修不结实,早晚要出事。真出了事,我们拿什么脸去见那些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 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噪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他特意将产生较大噪音的工程安排在假期进行。 十年间,在叶志平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累计投入40余万元进行加固改造。 然而,叶志平的“安全经”并未止步于硬件加固。 唯有让师生掌握科学的逃生技能,才能在危急时刻最大程度地保全生命。 2003年,安县教育系统开始倡导校园安全意识并要求进行紧急疏散演练。 在其他学校可能流于形式之时,叶志平却已经制定了一套极其详尽的《桑枣中学紧急疏散预案》。 他规定教室前四排学生走前门,后四排学生走后门。 不同楼层的学生撤离速度要有差异,低楼层需快速通过,高楼层则需稍缓步伐,避免在楼梯拐角处形成人流拥堵。 每个楼梯拐角处,安排教师值守,负责指挥疏导,防止踩踏。 学生撤离到操场后,需按班级迅速集结到指定区域。 他甚至将疏散路线图细化到每个班级,张贴在教室醒目位置。 从2005年起,叶志平将疏散演练制度化、常态化。 每月一次,进行演练。 叶志平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教学之外,必须肩负起疏散时的安全引导责任。 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将逃生路线和动作要领刻进了师生的肌肉记忆里。 2008年5月12日,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成了检验叶志平十三年坚守的终极考场。 瞬间桑枣中学地动楼摇,然而,警报声对这里的师生而言,早已是深入骨髓的行动指令。 短暂惊慌之后,训练有素的老师们迅速指挥学生躲避、撤离。 学生们条件反射般地俯身桌下,随即按照演练了无数次的路线,快速、有序地冲出教室。 1分36秒,仅仅一分半钟多一点的时间,全校2300余名师生,包括当时正在楼内上课的6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到开阔的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整齐列队。 与此同时,那栋被叶志平用十年心血加固的教学楼,尽管墙体开裂,却依旧顽强挺立。 当叶志平心急如焚地从绵阳赶回学校,冲进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操场上安然无恙、秩序井然的师生队伍。 副校长红着眼眶向他报告:“全校师生,一个不少!” 那一刻,积压了十三年的忧虑、一路上的恐惧、以及此刻巨大的欣慰与后怕,瞬间化作决堤的泪水。 这位以坚韧著称的校长,再也无法支撑,瘫坐在地,失声痛哭。 桑枣中学创造的“零伤亡”奇迹,迅速传遍全国。 叶志平,这位默默无闻的乡村中学校长,被媒体和公众誉为“最牛校长”。 然而,地震后,他立即投入到校园重建工作中,梦想着建造一所真正安全、坚固的新学校。 他四处奔走,为新校图书馆筹集资金和书籍,甚至亲自从北京将募集的图书背回。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严重透支了叶志平的健康。 2011年6月27日,因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年仅57岁。 他没能亲眼看到新图书馆落成,没能送走他牵挂的初三学子,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 而如今,叶志平的名字与早已和桑枣中学的奇迹一起,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关于责任、远见与生命至上的不朽丰碑。 主要信源:(新华社——"最牛校长"叶志平:地震中2300师生无一伤亡)
扬州是真讲究,直接把施工现场罩起来了,这样施工就不受天气影响,能保证施工进度,扬
【8评论】【7点赞】
合欢
无以言表
用户43xxx29
向您致敬,功德无量。
用户15xxx33
应在这个县城留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