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北京大阅兵后,日本向中方作出解释和承诺,已决心不再重蹈历史覆辙。果然还是亮剑好使,北京阅兵震撼全球后,日本第一个做出重大转变。日本这一回是真的下定了决心,要走和平路线,要和中方保持稳定交往,绝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吗? 当四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15、鹰击-17、鹰击-19、鹰击-20依次亮相时,东京的军事分析家们立刻意识到:这些导弹的射程覆盖了近中远三层火力网,且具备多平台发射能力。 更令日本焦虑的是,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与东风-5C核导弹的公开亮相,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威慑范围已实现全球覆盖。有日本防卫省官员私下承认:“如果真发生冲突,美军‘宙斯盾’系统的拦截成功率可能不足50%。” 军事威慑的震慑力背后,是日本难以忽视的经济现实。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高达3500亿美元,日本汽车、电子产业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当日本外务省被曝出曾斥巨资游说各国抵制阅兵时,东京股市的半导体企业股价却因担忧失去中国市场而集体下跌。这种“军事上打不过,经济上离不开”的困境,迫使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策略。 阅兵前夕,日本政府的言行充满矛盾。一方面,首相石破茂在6月的“亚洲的未来”论坛上声称要“反省历史”,另一方面,参议院选举失利后,自民党内部却逼迫他辞职,甚至有派系要求其“为选举失败负责”。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防卫省在阅兵前紧急改装“加贺号”准航母,并计划在熊本县部署美国中程导弹,这些动作与林芳正“坚持和平道路”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口惠实不至”的做派,在阅兵后遭遇了现实拷问。当中国展示出从海空天到电磁领域的完整作战体系时,日本突然发现,其精心构建的“西南诸岛导弹链”和“美日同盟包围网”在东风导弹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更让日本尴尬的是,其试图拉拢的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在阅兵后纷纷表态“重视对华经贸关系”,这无疑是对日本外交策略的沉重打击。 历史问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中日关系。日本教科书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出华北”,否认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存疑”,甚至有政客公然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行为与中国阅兵式上邀请抗战老兵、展示历史影像的举动形成强烈反差。当林芳正在记者会上宣称“中日已确认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时,东京街头却爆发了要求“正视历史”的民众游行——这种政府言行与民间诉求的割裂,暴露出日本和平承诺的虚伪性。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军费已连续13年增长,2025年预算高达8.7万亿日元,其中40%用于采购美制武器。 这种“以武谋和”的悖论,在阅兵后显得更加荒诞。当中国用阅兵展示和平决心时,日本却选择在琉球群岛与美国举行联合军演,这种“边求和边备战”的姿态,难免让周边国家对其承诺产生怀疑。 从德国的历史教训来看,真正的和平需要直面过去的勇气。二战后,德国通过跪立华沙犹太人纪念碑、赔偿700亿欧元、将纳粹历史写入教科书等行动,逐步赢得了国际信任。 反观日本,其右翼势力仍在篡改历史、美化侵略,这种态度与石破茂“反省历史”的表态形成尖锐冲突。当中国阅兵式上的老兵方阵通过天安门时,东京的某些政客是否该扪心自问: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仅仅畏惧于对方的实力? 这场阅兵带来的震动仍在持续。日本虽然作出了“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承诺,但其防卫政策的转向、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仍将是检验其诚意的关键。 对于中国而言,展示实力不是为了威胁,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对于日本来说,真正的转变需要从正视历史开始。当国际社会将目光投向东京时,人们更期待看到行动而非言辞——毕竟,和平从来不是靠承诺维系的,而是需要用责任与担当来浇灌。 日本此次态度转变,究竟是慑于军事实力的权宜之计,还是真心悔过的历史转折?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你怎么看?
德国人这次不打算掩饰了?两周之内,德国选择党竟有七名竞选候选人接连死亡。警
【4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