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

月下影婆娑 2025-09-05 15:57:52

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笑容,他含着泪亲吻了儿子:爸爸对不起你,谁料,就是这一举动,挽救了无数中国儿童! 1926年,顾方舟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一个普通家庭,年仅七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从那以后,母亲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看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和粗糙的双手,年幼的顾方舟心中埋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学校里,顾方舟是个出色的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特别喜欢生物课,每当老师讲到传染病时,他总是全神贯注,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钟声敲响了希望,这一年,顾方舟从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毕业,怀揣着满腔热血,准备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专门研究传染病疫苗,初到研究所,条件艰苦得超出了他的想象:简陋的实验室、有限的设备、匮乏的资料......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顾方舟听说国家要选派优秀青年去苏联学习先进医学技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57年,顾方舟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车,在莫斯科,顾方舟的学习生活异常艰苦,他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 就在顾方舟在苏联埋头苦读的时候,他的祖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1955年夏天,江苏南通突然爆发了一种怪病,许多孩子高烧不退,四肢无力,有的甚至在短短几天内就完全瘫痪。 医生们很快确认,这是一种名为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可怕疾病,更可怕的是,它主要攻击5岁以下的儿童,导致他们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疫情很快从江苏蔓延到全国各地,短短两个月内,就有近两万名儿童感染,超过五百个鲜活的生命永远离开了人世,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落下了终身残疾。 面对这场灾难,党中央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克它,当时的卫生部紧急召集全国顶尖医学专家,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但由于国内缺乏相关经验和技术,进展十分缓慢。 远在莫斯科的顾方舟通过书信得知了国内的疫情,心急如焚,他开始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向苏联专家请教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方法。 通过不懈的努力,顾方舟不仅掌握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理论知识,还设法从苏联获得了疫苗样品,一颗归国报效的心在他胸中越燃越烈。 1959年,学成归来的顾方舟立刻被委以重任:攻克小儿麻痹症,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科研条件极为有限。 面对这样的困境,顾方舟没有丝毫退缩,他二话不说,把自己在苏联获得的所有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建立实验室和购买设备。 疫苗研制成功后,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临床试验,这疫苗是要给全国孩子使用的,必须百分百安全有效。 按照国际惯例,新疫苗的临床试验需要从婴幼儿开始,因为他们是疫苗的主要使用对象。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验室外的走廊上,顾方舟独自一人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那些因病致残的孩子们的画面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深吸一口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走回实验室,拿出一管刚刚制备好的疫苗。 回到家中,得知妻子正好要出差,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妻子走后,顾方舟颤抖着拿出疫苗,看着床上冲他笑的儿子,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他一边流泪,一边把药喂进孩子嘴里,当儿子喝下药剂的那一刻,他整个人瘫软在地,放声大哭。 接下来的日子,他寸步不离地守着儿子,生怕有任何闪失,幸运的是,孩子安然无恙,疫苗成功了! 疫苗安全有效,但生产和普及又成了问题,当时的中国资金紧张,一天回家路上,顾方舟看到地上别人丢的糖果纸,灵感一下子来了。 他把疫苗做进了糖里,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还让孩子们乐于接受,从此,顾方舟就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糖丸爷爷”。 随着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一场伟大的胜利到来了,2000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被彻底消灭。

0 阅读:59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