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样揭露满清的电影台词了: “你们说是宽仁为政,可我们记得的是清兵入关的大屠杀,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你们说是励精图治,可我们记得的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是国耻,是民贫,你们宽在哪儿,仁在哪儿?励精图治又在哪儿?” 首先得说,这话里提的事儿,确实是满清统治时期绕不开的历史。扬州十日里无辜百姓的鲜血、嘉定三屠中横飞的刀光,这些惨状是史料里明明白白记着的,不是编出来的;后来鸦片战争被英国人用大炮轰开大门,甲午年被曾经的藩属国日本打得惨败,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老百姓在乱世里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这些国耻民难也真真切切刻在近代史上,谁都没法否认。 但这话里也藏着点片面,它把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一刀切了,只盯着最黑暗的部分,却没看见那些复杂的地方。比如满清前期,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乾隆时期巩固了新疆、西藏的疆域,现在咱们国家的版图,其实有不少是那时候定下来的底子;还有康乾年间,农耕技术改进,人口翻了好几倍,老百姓也有过一段能安稳过日子的时光,不能说完全没 “励精图治” 的影子。到了后期,闭关锁国、官员腐败才把国家拖进了泥潭,可这更像是封建王朝走到尽头的通病,不是满清独有的问题。 至于现在很少在电影里看到这种台词,倒不是说要故意 “藏着掖着” 历史。现在咱们看历史,更讲究 “全面” 二字,不想再用非黑即白的眼光评判一个朝代。毕竟满清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它既有血债和过错,也有在疆域、民族融合上的贡献。要是电影里只盯着批判,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一方面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全貌,另一方面也容易忽略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反而没法真正看懂那段历史。而且咱们现在是多民族国家,满清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客观评价它,也是为了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不能让片面的批判伤了民族感情。 看待历史就像看一个多面的镜子,不能只盯着一面就下结论。那些黑暗的记忆要记住,避免再走老路;但也不能因为这些黑暗,就否定整个朝代存在的历史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几十万满清军队能征服全国,为啥几百万日军做不到?因为满清入关成功原本就是千年难遇
【281评论】【4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