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他是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

断代史鉴 2025-09-10 00:25:49

中国可以把高超音速导弹做到白菜化,离不开郭永怀,他是唯一一个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超级天才,被钱学森誉为“能抵10个师”的男人。 今年九三阅兵场上,东风-17、鹰击-17那些“飞得快、拦不住”的高超音速导弹一亮相,全世界的目光都聚到了中国。 大家都好奇,为啥咱们能把这种顶尖武器做到“白菜化”,既能批量列装,还能覆盖陆基、舰载、潜射多个平台? 这背后藏着一位不该被忘记的人,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里独一份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科学家,钱学森当年说他“能抵10个师”,一点不夸张。 上世纪40年代,郭永怀跟着世界顶尖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学本事,和钱学森成了同门,一起琢磨航空领域的难题。 他写的《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黏性流动》那篇论文,提出的“PLK方法”,直到现在算高超音速导弹的气动布局还得要靠它。 那时候他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家是绮色佳市中心的四层维多利亚式花园别墅,光年薪就够当时中国普通职工挣几十年,科研设备更是国内想都不敢想的。 可1955年钱学森回国的消息传来,他当着美国同事的面,把自己攒了多少年的科研手稿一把火烧了,就凭着脑子里记的知识,1956年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来以后,他没歇过一天,直接扎进了青海海拔3800多米的戈壁滩。 那里满眼都是黄沙,风吹过来能把人吹得睁不开眼,住的是漏风的帐篷,喝的是带碱味的水,连计算核爆数据都只能靠手摇计算机和算盘。 赶上国家经济困难那几年,粮食不够吃,饿极了就挖点戈壁上的骆驼草嚼。 1964年10月16号,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他熬了好几天没合眼,看见那朵蘑菇云腾空而起,就往椅子上一倒,直接昏睡了过去。 1967年6月17号,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用两年八个月就走完了美国、苏联好几年的路,这全世界最快的速度里,全是他和同事们熬出来的心血。 1968年12月5号,他带着热核导弹试验的绝密数据回北京,飞机在降落时出了意外。 后来人们在残骸里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跟警卫员紧紧抱在一块儿,两个人的身体都被烧得不成样子,可夹在他们胸口的公文包却完好无损,里面的资料一页都没损坏。 那可是能关系到国家核威慑能力的核心数据啊! 他走后的第22天,咱们的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就成功了;两年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太空里奏响《东方红》。 这些他没来得及亲眼看见的事,全是他用生命托起来的。 郭永怀创立的“PLK方法”,解决了导弹飞行速度突破音速后,流场计算复杂的大难题。 现在东风-17能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缘滑翔,躲避反导系统拦截,靠的就是这个理论打底。 他当年带头研究的冲击波动力学,还破解了导弹弹头返回大气层时怕高温烧蚀的问题,鹰击-20能以10马赫的速度往下冲,就是沾了这个技术的光。 更关键的是,他当年既管核武器研究院,又管卫星研究院,还参与导弹技术研发,把核弹、导弹、卫星这三块原本分开的技术串到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武器-载体-导航”链条。 现在咱们阅兵场上的导弹能从陆地、军舰、潜艇里灵活发射,形成全方位的打击能力,就是顺着他当年搭好的技术架子一步步发展来的。 没有他当年把这些基础打牢,今天高超音速武器的“白菜化”根本无从谈起。 他放着美国的别墅、高薪、好设备不用,因为在他心里,个人的好日子再舒服,也比不上祖国需要他来得有意义。 他还两次把自己的积蓄捐给国家,1965年捐了4.8万元,后来他爱人李佩又把60万元积蓄捐出去支持科研。 在他眼里,钱和物质都不算啥,能为国家做事,能看着祖国强大,才是最值得的事。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里,郭永怀是唯一的烈士,这个称号是他用生命换来的。 飞机失事的那一刻,他没想着自己能不能活下来,第一反应就是护住怀里的绝密资料。 这种本能的选择,是他心里早就把国家利益刻进了骨子里,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郭永怀用证明了,真正的“国之重器”从来不是导弹和核弹,是科学家滚烫的爱国心; 真正的民族底气,不是靠别人施舍,是靠像他这样的人,用知识、用汗水、甚至用生命一点点攒起来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