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明才是日本舆论战的主战场,可给中国公知的经费只有区区的2.5%,具体到个人

士气沉沉 2025-09-10 10:45:32

中国明明才是日本舆论战的主战场,可给中国公知的经费只有区区的2.5%,具体到个人月薪达到了4800元 这四千多块钱也不是是个人就能领的,门槛较高,至少也得是知名高校的叫兽和知名媒体主骗才有领取资格 大家在网上见到的低级日吹怕是连个毛都没捞到,纯是为爱发电。 日本对华舆论战的布局,远比普通人想象的更早、更系统。早在1920年,日本外务省就专门成立了“对华情报部”,陆军省也紧随其后,目标直指中国舆论场。 他们深谙“既要杀人,也要诛心”的道理,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就炮制出所谓的“中日文化提携”计划,本质上是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企图从精神上瓦解抵抗意志。 这种“文化事业”的包装下,是赤裸裸的殖民意识形态灌输。到了现代,日本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其外务省预算申请动辄高达数千亿日元,远超常规外交需求,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海外战略信息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战。 日本防卫研究所、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所等具有浓厚政府背景的智库,更是常年发布关于舆论战的研究报告,把操控国际舆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如此庞大的投入,目标明确——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重塑日本形象,淡化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 然而,当日本把中国视为主战场,投入重金试图影响中国舆论时,真正能拿到“正规军”经费的中国“公知”,却少得可怜。这2.5%的经费分配,像一层薄薄的纱,遮住了背后更复杂的运作逻辑。 每月4800元的“薪资”,在一线城市或许勉强够糊口,但对比日本智库动辄数亿日元的专项研究经费,对比那些被精心包装、投入巨资制作的“文化产品”,这点钱简直寒酸得可笑。 但为什么门槛还设得那么高?非知名高校的“叫兽”和主流媒体的“主骗”不可? 这背后恐怕藏着精明的算计——只有这些身处学术或媒体金字塔顶端、拥有话语权的人,他们的言论才更容易被包装成“权威观点”,他们的“研究”才更容易被引为“学术依据”,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普通人。 他们领着这点钱,输出的却是远超其价值的“思想产品”,其影响力绝非网上那些靠情绪煽动的“日吹”可比。这种“精英路线”,成本看似不高,实则精准打击了舆论场的关键节点。 至于那些活跃在社交媒体、评论区,言辞激烈地替日本辩护的“低级日吹”,他们很可能连这4800元的边都沾不上。他们的动力来源五花八门,或是被日本精心输出的流行文化所吸引,或是单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寻找宣泄口,又或是真的被某些片面信息洗了脑。 他们像一群无头苍蝇,在舆论战场上乱撞,其言论往往情绪化、碎片化,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反而容易引发普通民众的反感。日本官方的巨额经费,显然没打算浪费在这群“散兵游勇”身上。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无形力量推着走的“工具人”,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们的热情和声音,无形中成了日本对华舆论战宏大叙事下的一点点杂音,甚至有时还会帮倒忙,激化矛盾。 当日本政府故意挑起中日民间矛盾,导致其国内出现恶意针对中国公民的声音时,这些“为爱发电”的“日吹”,是否想过自己也可能成为被利用和牺牲的一环? 这场跨越百年的舆论暗战,日本投入了真金白银,也布下了层层迷雾。当中国被明确设定为主战场,当巨额资金被用于“历史战”和形象构建时,那流向极少数“精英公知”的2.5%经费,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诱饵和棋子。 它用极低的成本,试图撬动最关键的话语杠杆。而那些在网上喧嚣的“日吹”,或许只是这场宏大棋局里,连棋子都算不上的背景板。 真正的较量,远在喧嚣之外,在那些看似权威的学术报告里,在那些精心策划的文化输出中,在那些悄然影响决策的智库研究间。这场战争,无声,却刀光剑影。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