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国家机密叛逃美国,可谁知28年后,这个“叛徒

冷紫叶 2025-09-10 11:28:43

1988年,中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国家机密叛逃美国,可谁知28年后,这个“叛徒”开始逐渐“洗白”了,还受到一些人的称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88年年初的高雄小港机场,一架飞往香港的航班正在检票,人群里,穿着普通西装的张宪义拎着一个沉甸甸的手提箱,手心全是汗,他是台湾“中科院”核研所的上校副所长,手里攥着的假护照上印着陌生的名字。 没人知道,这个看似寻常的出差行程,会让整个台湾的核计划彻底崩塌。 飞机起飞时,张宪义望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岛屿,心里清楚自己再也不会以原来的身份回来,箱子里装的不是普通文件,而是台湾秘密研发核武器的核心数据,从重水反应堆的设计图纸到武器级钚的生产记录,甚至还有模拟核爆的电脑程序,这些东西,他攒了快二十年。 上世纪60年代末,刚从台北陆军理工学院毕业的张宪义就被选进了“中山科学院”,那时候台湾刚启动“桃园计划”,明着说是搞核能研究,背地里就是要造核弹。 他被派去美国田纳西大学读博,名义上是深造,实际上就是去学核武技术,课堂上教授讲的民用核技术,他全都往武器方向琢磨。 1979年那次和“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的对话,成了转折点,他试探着问氢弹稳定程序,对方一句“就算有也不能讲”,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研究的东西有多敏感,没过几年,CIA的人就找上门来,在华盛顿一家饭店的客房里,测谎仪的绿灯亮起来时,他成了美国情报机构的线人。 之后的几年,士林夜市的糖水摊成了秘密接头点,每隔两三个月,他就会借着逛夜市的机会,把核研所的最新进展偷偷交出去,从采购清单到军政高层的会议纪要,连反应堆里燃料棒的老化程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新闻传来,电视里那些辐射受害者的画面,让他夜里总睡不着觉,他开始琢磨,万一台湾的核设施出点意外,或者真把核弹造出来,海峡两岸得变成什么样? 1988年1月,张宪义借着赴美谈判的机会,带着全家跑路了,他先让妻子带着孩子去日本“度假”,自己则转道香港飞往西雅图,到了美国才告诉家人真相,妻子当场就懵了。 三天后,他坐在华盛顿的秘密听证会上,对着美国官员一页页展示台湾核计划的细节:“他们已经能生产武器级钚了,最多两年就能造出核弹。” 这话一出,美国人立刻行动,国际原子能总署的人带着拆卸工具直奔台湾核研所,把重水反应堆改成了只能做实验的轻水堆,能提炼钚的设备全被拆走,连数据硬盘都没留下。蒋经国去世刚没几天,台湾的核梦想就被人从根上刨了。 消息传回台湾,整个军政系统炸了锅,“参谋总长”郝柏村在毕业典礼上指着鼻子骂他“出卖国家”,军方发了通缉令,报纸上把他写成“汉奸”,那时候谁要是替他说句好话,都得被骂成卖国贼。 张宪义在美国过着被CIA保护的日子,看着电视里自己被口诛笔伐,一句话都没法辩解。 接下来的十几年,张宪义在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做着和平核能研究,台湾的通缉令在2000年失效时,他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中年人,没人再提起这个“叛徒”,直到2016年那本书的出版。 台湾“中研院”的研究员陈仪深特意跑到美国采访他,把对话整理成了《核爆边缘》,书里第一次曝出台湾曾计划用IDF战斗机搭载核弹,搞“神风特攻”式的自杀攻击,这个细节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当年离核战争那么近。 更让人意外的是张宪义的说法:“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叛徒。两岸都是中国人,用核弹打自己人,这像话吗?”这话传到台湾,舆论悄悄变了味。 有人翻出美国解密的文件,发现早在70年代,美国就发现台湾偷偷搞铀浓缩技术,几次警告都没用,要是没有张宪义这一手,说不定真让台湾搞出核弹了。 《纽约时报》的记者后来评价这事,说这是“裁军史上最精彩的杰作”,但台湾岛内的看法还是分裂,当过“立委”的王定宇说叛逃就是叛逃,没什么好洗的,可也有人觉得,幸亏这事儿黄了,不然台海局势早就失控了。 去年CNN采访张宪义时,他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提到现在的台湾政局,他叹了口气:“至少那时候我们没让冲突升级。”镜头里他住的房子普普通通,书架上摆着孙子的照片,谁能想到这个遛狗养花的老头,当年手里攥着海峡两岸的命运。 当年被拆的核研所旧址,现在围起了两米高的栅栏,那片被辐射污染的土地挖掉两米深的土层,上面盖着新土,牌子上写着“公有地勿入”,附近居民偶尔还会说起,当年冲洗污染土壤的水顺着排水沟流进大汉溪,不知道多少人喝进了肚子里。 历史这东西就是奇怪,1988年时千夫所指的“叛徒”,过了三十年居然有人说他是“和平守护者”,张宪义自己倒看得开,退休后接受采访时总说:“历史自有评说。我只是做了当时觉得对的事。”至于对不对,恐怕还要等更多档案解密,才能说得清了。

0 阅读:1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