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种地基因!”湖北男子去非洲开鞋厂,不料却很想念家乡菜,于是就建了30亩农场种菜,从来没种过地的他自学技术,雇了20多名当地人,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菜,从此不仅自己吃上了,还能卖到当地的中国超市,网友:种菜,是刻在我们民族基因里的能力! 据中国食品报9月9日报道,在非洲开鞋厂的大哥,本来是去挣大钱的,没想到鞋厂生意不咋地,反倒是被逼无奈之下种的菜,让他找到了新的发财路,一年下来,光靠卖菜就能挣上百万。 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老周看准了非洲的市场,雄心勃勃地跑去开了家鞋厂,你想想,非洲那么多人,鞋子肯定是必需品,这生意听起来前景一片光明。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得多,生意上的事儿磕磕绊绊,最要命的,还是那张中国胃受不了罪,在非洲,超市里卖的菜,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样,生菜、番茄、土豆,吃几天还行,天天吃谁受得了? 当地倒是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可他不知道怎么做,老周一个湖北人,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家乡的洪山菜薹、天门莴笋,那种抓心挠肝的馋,估计只有在国外待过的人才能体会。 用他自己的话说,晚上做梦都能梦见自己在吃家乡菜,结果一醒,枕头都湿了。 人到中年,最难解的就是乡愁,而这乡愁,多半都跟吃有关,老周实在是扛不住了,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吃不到,那我就自己种! 这个念头一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狂,他在国内可是个“城里娃”,连锄头都没摸过,别说种地了,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 可为了那口吃的,啥都顾不上了,他一咬牙,直接在当地包了30亩荒地,准备从零开始,当个跨国“农场主”。 没技术怎么办?这可难不倒咱们中国人,老周的办法特别跟得上时代,他直接打开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学种菜。 你别说,现在的短视频可真是个宝库,从怎么翻地、怎么施肥,到什么时候播种、怎么除虫,各种教程应有尽有。 老周白天就像个学生一样,拿着小本本,一边看视频一边记笔记,把关键步骤全都画下来。 晚上,他就带着他雇的二十多个非洲当地工人,打着手电筒下地实践,那些非洲工人也是一脸懵,他们哪见过中国人种菜这套精细活儿啊。 老周也不嫌烦,就这么手把手地教,从怎么挖垄、怎么点籽,再到怎么给菜苗浇水、怎么识别害虫,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来。 语言不通就用手比划,硬是把这群零基础的“徒弟”给带了出来,很多网友看到这里都乐了,说:“这不就是刻在咱们骨子里的种地DNA吗?哪怕是个城里人,只要条件允许,分分钟给你开辟出一片菜园子。” 这话真是一点不假,老周硬是靠着“现学现卖”的本事,把那30亩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园。 地里的四季豆、小白菜、空心菜、韭菜长得那叫一个水灵,看着就喜人,一开始,这些菜就是为了满足老周和厂里几个中国员工的口腹之欲。 可没想到,这事儿很快就在当地的华人圈子里传开了,在非洲的中国人,哪个不馋家乡那口菜?当中餐馆的老板们听说老周种出了正宗的中国蔬菜时,眼睛都亮了,纷纷跑来找他求购。 毕竟,在异国他乡,能吃上一盘地道的炒青菜,那可真是花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慰藉,老周一看,嘿,这不就是商机吗?鞋厂的生意半死不活,种菜反倒成了抢手货。 他干脆把重心转移了,农场越做越大,蔬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除了供应给中餐馆,他还把菜卖到了当地的中国超市,生意异常火爆。 那些在非洲打拼的同胞们,能在超市里买到新鲜的家乡蔬菜,别提多高兴了,就这么着,老周靠着这片无心插柳的菜地,意外地实现了事业上的“第二春”。 据他自己说,现在农场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观,比他之前辛辛苦苦开鞋厂挣得还多,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佩服老周的商业头脑,说他抓住了“乡愁经济”这个痛点,把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钞票。 更有网友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啊!不是说非得搞得多高大上,就是这样,把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勤劳智慧带到世界各地,让中国蔬菜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确实,老周不仅自己赚到了钱,还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当地人,他雇佣的二十多个非洲工人,跟着他学会了全套的种菜技术。 这门手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以后就算不在老周的农场干了,他们自己也能靠种菜养家糊口,这可比单纯地给钱有意义多了。 一个当初为了梦想远赴他乡的生意人,在经历了现实的捶打后,最终却因为一口最朴素的家乡味道,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这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比任何商业计划书都更动人?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最不起眼的需求里,往往隐藏着最大的机会,而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耕耘的智慧,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开花结果。 信源:中国食品报2025-9-9——湖北老乡在非洲种出中国味 30亩农场成华人“菜篮子’
退货的经历有多离谱清汤大老爷啊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