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600万案件”到“一站解”:法院如何让诉权不再变诉累? 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4600万件——相当于每3个中国人就有1件纠纷涌入司法系统。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近在国家法官学院今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掷地有声:“决不能让‘诉权’变‘诉累’!”。 张军说,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如我在诉”,既定分、更止争,对“每一个”案件都在依法裁判基础上做好细致入微的“守心”工作。“保障诉权是做实‘如我在诉’的基础。对符合条件的起诉,必须依法及时受理,同时也要依法负责地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引导选择更合适解纷方式,真正便捷、有效、实质解决纠纷、实现‘诉求’。决不能让“诉权”变“诉累”! 这句话背后,是一场正在颠覆传统司法模式的变革。 一、4600万案件背后的“减法逻辑” 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同比下降8.52%,而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却逆势增长。“这不是法院变懒了,而是学会了‘精准分流’。” “如我在诉”的实践: 法官开始像处理自家纠纷一样帮当事人算账。比如,北京某法院推出“诉讼成本计算器”,输入标的额,系统自动显示:诉讼需耗时6个月,成本约1.2万元;调解仅需2周,成本300元。一位离婚当事人看完后当场撤诉:“这账,我算得清。” 2883个“纠纷急诊室”: 全国基层法院将诉讼团队入驻综治中心,把法律咨询、调解、立案压缩到“一趟办”。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老张说:“以前讨债要跑5个部门,现在扫码上传欠条,3天就收到调解书。” 二、从“程序正义”到“实质解纷” 张军院长强调的“守心工作”,直指司法痛点:“正义不能只写在判决书上,更要写在老百姓心里。” 技术破局: 上海法院用AI生成“调解方案推荐”,输入案情,自动匹配类似案例的成功率。一起标的50万元的合同纠纷,系统提示:“同类案件调解成功率82%,平均回款周期21天。”当事人当场签字。 执行“瘦身”: 对10万元以下案件推行“一页纸判决书”,删除冗长法条,只留核心结论。广州一位农民工拿到判决书后惊喜:“这字儿我全认识!” 三、数据里的“民心工程”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法院先行调解成功107.2万件,环比增长176%。相当于每天少开1.2万场庭审,省下约3.6万人的奔波时间。 最直观的变化:某省信访局数据显示,涉法涉诉投诉量同比下降37%。“老百姓发现,法院真能解决问题,何必上访?” 诉权的温度,就是法治的进步。当一位老人因赡养费走进法院,他需要的不仅是判决,更是被听见、被尊重的过程。人民法院的“诉权保卫战”,正在让法律从“高冷条文”变为“暖心方案”“如我在诉”的下一站,或许是“如民所诉”。
从“4600万案件”到“一站解”:法院如何让诉权不再变诉累? 2024年,全
我的草稿纸
2025-09-10 16:12:45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