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教师节 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中国并没有为了表彰某个特定职业设节的习惯。能被中国人称为「节」的日子基本都是全民共享的,比如元旦、端午、中秋、清明。
「节」的本意就是时间的段落,像竹节一样。它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安排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举行祭祀仪式,是一种辅助人们生活的制度。
近代国人盲目模仿西方,外国人庆祝的各种职业节也照搬了过来。
我国关于教师节最早的记录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在6月6日庆祝教师节,同时呼吁改善教师待遇。1939年,民国教育部规定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不过因为战乱等原因,并未有效推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起初沿用民间习惯将教师节定为6月6日。1951年,本着「教师是工人队伍一员」的原则,改为在5月1日劳动节一起过教师节。但是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师节并不受重视,也没有太多实质的庆祝活动。
这一情况到70年代末出现了改变。
1980年3月,胡▉邦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
1981年3月,民进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希望以设立教师节的方式,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尊敬。提案建议教师节可以定在4月1日或6月6日.
1985年1月,赵▉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至于为什么教师节最后选在了这个日子,以及跟前一天有没有关系,至今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