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宜的晚年栖身于一套四十多平的老旧单元楼,日子过得简朴而安静。她极少公开露面,除了偶尔参加一些纪念活动,平日里深居简出,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大多数时间,她只在家中读书写作,以此安顿自己的岁月,平静而充实。 北京西城区一间40平米的老单元房里,谢静宜的晚年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冬夜的寒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了书桌上那封泛黄的信笺——字迹早已模糊,却仿佛还能勾勒出半个世纪前的惊涛骇浪。 这位曾被毛主席亲切唤作"小谢"的机要员,最后的日子每月靠着2000多元退休金过活。墙皮斑驳的屋子里,最扎眼的是书柜里码得齐整的《毛泽东选集》,和墙上那幅主席亲笔书写的《七律·长征》。邻居偶尔能看见她牵着名叫"毛毛"的泰迪犬散步,那是毛主席纪念堂工作人员送她的礼物。她总笑着说:"这小家伙通人性,主席见了准喜欢!" 1959年春日,23岁的谢静宜第一次站在中南海机要室。当她将沉甸甸的绝密文件袋递过去时,主席抬头笑道:"小谢,这名字好记。"随后在她手心比划着问字的写法。这个河南商丘出生的普通女孩,17岁参军学习密码技术,1953年被选入中央办公厅机要局,6年后成为主席的专职机要员。 在火车专列的深夜守候中,她经历过太多不为人知的时刻。有一次主席见她熬得眼圈发红,递过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书页上亲笔写着"赠小谢"三个字。这本小人书她珍藏至今,就像珍藏那些年陪同主席走遍大江南北的记忆。 1968年,她被派往武斗升级的北大和清华。以8341部队宣传队身份担任清华革委会副主任时,才33岁。曾在清华操场面对激愤学生冷静传达主席指示,也招来过"没啥能力,全靠主席撑腰"的议论。这些矛盾评价让她在历史中始终蒙着神秘面纱。 晚年她写下《在毛主席身边》等回忆录,记录下主席在火车上丈量麦田的细节,还有对她家庭的关怀——亲自为她儿子取名"苏春雷",叮嘱她回家探望母亲时送去200块钱和黑白面馒头。 2015年80岁生日那天,她坐着轮椅悄悄排在毛主席纪念堂人群后排,盯着雕像湿润了眼眶。两年后心脏病发作临终前,她望着病房墙上的主席像喃喃道:"主席,我错了……"这句最后的叹息,随着2017年3月25日的寒风,永远封存在了西城区那间老单元房里。 【消息源自:《谢静宜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2010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
王明和教员之间,其实没多少交集。当布尔什维克们跟教员起冲突时,王明正在莫斯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