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第一次冲击院士是在1999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来有不少学术大佬为她背书,可连初审都没过,说什么“年纪太大”。 两年后她拿着亚洲首个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成果再战,结果还是被挡在了门外。 2005年,她第三次尝试,正赶上名额紧缩,还恰巧病倒住院,她硬是在病床上完成答辩,可终究还是没能如愿。 而转折就出现在2007年,那时她正在实验室调试红外探测器,一通美国打来的电话,颠覆了她的处境。 美国国家科学院通知,她入选外籍院士,这份荣誉不是她去申请的,而是同行评选出来的。 别人替她扳回了面子,可她本人并没有要去“对比”的意思,轻轻一句“感谢祖国栽培”就把所有复杂情绪化解了。 李爱珍1936年生在福建石狮,战火纷飞的童年让她很早就懂得“国家不强,百姓无安”的道理。 高中成绩名列前茅,1954年考入复旦化学系。第一次见到进口的单晶硅片,她受的震动极大,原来核心技术差距竟然这么大,从那时起,她把“为国争气”当做自己的路。 毕业后,她没有选择舒适的教职,而是去条件最差的冶金所,穿工人服蹲在高炉边研究材料,几十年下来,她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半导体。 真正大的挑战出现在1980年,中年时期的她被派到美国学习分子束外延。当时这是禁运技术,她甚至没法进入核心区域。 换别人早就抱怨了,她却硬是靠观察和笔记把技术细节一点点记下来,带着厚厚一本手抄本回国,那本笔记,成了中国第一套设备的底稿。 靠着这份积累,她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红外材料和器件的跨越式进步,不仅缩小和西方的差距,还立下了经济价值。 她的习惯是别把自己当“专家”,总是和年轻人一起手把手做实验,正是这种作风,让她的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院士三次落选,并没有打击到她,别人替她惋惜,她却转身继续在实验室忙碌,她反复强调的是“科研要见真章”。 这种坚持,也为后来的突破铺了路。2023年,她亲自带队实现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技术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掌握此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这项成就看似偶然,其实是她几十年深耕的必然结果,从80年代红外探测器,到新世纪的太赫兹器件,她一路把国外看成学习的对象,把实验室当作战场,把失败当成常态。 别人眼里,她是顽强的“铁娘子”;在学生们心中,她更是一个肯教肯带的“领路人”,而她自己的回答始终简单,科研不是为了谁的名头,而是为了国家强大。 回头看,她的人生仿佛一条曲线,三度落选院士的挫折,与成为美院外籍院士的荣耀交织在一起。但她从不纠缠名利,始终把眼睛盯在实验台上。 今天她已经年近九十,却依旧坚持每天十个小时的工作节奏,年轻人劝她休息,她只是笑笑:“还有事要干。” 李爱珍的一生,其实早就回答了那个问题,为什么她能在起落之间保持平和?因为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科研是为了祖国,这就够了。 【信息来源:科学网——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她第一次冲击院士是在1999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来有不少学术大佬为她背书,可连
地球仪暗战
2025-09-11 22:29:55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