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频繁接触流浪猫,手臂突然鼓起“大包”?医生判断避免一场动刀 这下后悔了

雅梦绕烟霞 2025-09-12 09:43:40

13岁男孩频繁接触流浪猫,手臂突然鼓起“大包”?医生判断避免一场动刀 这下后悔了吧!近日,福建福州,一13岁男孩经常投喂流浪猫,结果手臂上长出一颗红肿的“大瘤子”! 一开始只是说疼,右手臂内侧冒出个硬包,他妈看了几眼,说可能是磕的,也可能是虫咬,擦点药膏,贴了创口贴。 “是不是又去那边喂猫了?”她问。 小宇没吭声,过了会才说:“有抓过,但不是很严重。” 家住福州鼓楼区,小宇13岁,初一学生。平常放学后,总喜欢往小区后头那个旧配电箱那儿跑。那边堆着些纸板,有几只猫窝在里面。他拿火腿肠喂它们,还试过用纸箱搭了个小窝,有时候蹲在那儿一个多小时。 “他不怕抓伤不怕咬,猫都快比人亲了。”他爸说话不快,也不多,但这话大家都认同。 可那包越长越大,没几天鼓得比乒乓球还明显,表皮有点泛亮,摸起来烫。孩子说晚上睡觉翻身都疼,家里这才急了,连夜送医院。 第一家社区门诊让拍片,说可能是局部感染,也不排除其他病变,建议转院。 到了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医生看完影像,提了一句:“不能排除恶性。” 家里人都愣住了。孩子奶奶当场坐着不动,手抖得厉害。 后来接诊的林医生,是骨与软组织科的副主任。他盯着片子看了一会,又详细问了孩子平常接触的东西。 小宇说,“猫有抓过,我也抓它,不止一只。” 林医生没急着定性,反而写了几张单子,一边安排检查,一边叫影像科同事会诊。当天晚上他私下里和同事说:“有点像猫抓病,不太像瘤。” 这是种相对少见的细菌感染,医学上叫“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来源多是猫抓或猫咬。但判断比较复杂,尤其是出现明显肿块时,和软组织病变很难区分。 几天后,检查报告出来:血常规提示轻度炎症反应,细菌培养未见异常,活检结果也倾向良性。但病原检测没找到猫抓病典型菌体。 林医生没放弃。他说,“临床经验和影像结果,不支持恶性,先别动刀子。” 家里犹豫过,怕耽误,也怕误判。但林医生建议经验性治疗,先试抗感染方案,阿奇霉素联合利福平,按周期用药,密切观察。 两周后,小宇来复查,磁共振显示肿块明显缩小,局部红肿退了,疼痛也减轻。他妈那天在走廊打电话,说:“医生说得准,还真是猫抓的。” 治疗持续了将近一个月。那颗曾被误以为是“瘤子”的硬包,几乎退光了。林医生说,这类病例并不常见,但也不是特别罕见,“主要还是平时接触宠物的方式不对。” 网上这事传开后,不少网友评论。有说“以后不敢喂流浪猫了”,也有说“要讲科学,别吓人”。医院也发了个提醒:猫抓病虽不是大问题,但不能忽视。被猫抓咬后,最好第一时间处理伤口,再去医院评估,有疫苗的也要补种。 “他不是不讲卫生,就是喜欢蹭着猫玩。”他爸说完这句之后,低头抽了口烟,就没再说话。

0 阅读:314
雅梦绕烟霞

雅梦绕烟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