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

山河又月明 2025-09-12 15:47:44

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 要理解林毅夫这番话,得先看清一个基本盘:中国制造业如今占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份额,2023 年这个数字是 30%,差不多就是林毅夫说的 35% 左右的体量。 这意味着全球每三件工业产品里,就有一件带着 “中国制造” 的印记,而这些产品从智能手机到工业机床,背后都藏着大量美国高科技零件的影子,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中国负责掌勺上菜,美国则提供不少关键的调料。 半导体行业最能说明问题。高通 2024 年在中国市场赚走的钱占了总营收的 46%,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来自这里,英特尔也有 27% 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这就好比一家餐馆,近一半的客人突然不来了,后厨再好的手艺也得歇着。英伟达更典型,2024 年在中国区营收涨到 171 亿美元,占全球 13%,但政策限制一来,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芯片订单一下子占了季度收入的 93%,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市场有多重要。 2018 年贸易战的时候,美光科技就尝过滋味,关税直接把毛利润率拉低了 0.5 到 1 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小数目。 美国半导体行业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每年花 1800 亿美元买半导体,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还多的采购量。 这就是为什么 2023 年拜登政府想收紧出口限制时,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的 CEO 们会急着跑到华盛顿去游说,半导体行业协会更是直接喊话政府别再添乱。 他们清楚得很,中国不仅是买家,还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半导体市场,丢了这个市场,企业的研发资金就得缩水,就像果园少了最肥沃的那块地,来年收成肯定得减产。 更有意思的是产业链这层关系。美国高科技企业不光卖芯片给中国,还得靠中国的工厂把产品做出来。就说苹果吧,郑州、昆山那些工厂一停,全球 80% 的苹果产品供应就出问题,光是 2022 年二季度就预估损失 40 到 80 亿美元营收。 这就好比面包店既需要顾客买面包,也需要面粉供应商靠谱,缺了哪头都做不成生意。现在全美有 86 万个就业岗位靠着对华出口吃饭,其中半导体、航空航天这些高科技行业占了大头,真要是断了贸易,这些岗位就得悬在空中。 政策有时候就像把双刃剑。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限制,让自己的设备出口额从 2021 年的 122 亿美元跌到 2024 年的 31 亿美元,可中国的半导体采购总额反倒涨到 420 亿美元。这就像商店老板不让最能买的顾客进门,结果顾客转身去别家买了更多。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边的自给率在慢慢上来,AI 芯片自给率从 2023 年的 5% 跳到 2024 年的 18%,华为昇腾这些本土生态也在扩张,有点像突然断了货,只好自己琢磨着种庄稼,没想到收成还不错。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失去中国市场等于断了美国企业的 “实战练兵” 机会。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2020 到 2025 年,中国在 AI 标准提案数量占比从 15% 涨到 34%,美国却从 45% 降到 38%。 这说明技术标准的制定权正在悄悄变化,就像一场篮球赛,老是不让主力队员上场,手感自然会变差。美国半导体协会担心的就是这个,限制太严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最后反而让别人占了先机。 再看看具体企业的账本。高通每年从中国赚走的钱超过一半营收,英特尔每四块钱里就有一块来自中国市场。如果贸易真断了,这些数字就得重新改写。 2018 年贸易战的时候,卡特彼勒因为钢铁关税成本增加,哪怕利润涨了 63%,股价还是跌了近 8%,因为市场知道这利润不扎实。现在这些高科技企业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不光是成本问题,是直接丢了大半个市场。 中国这个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买家又是制造商。美国高科技产品卖到中国,一部分是直接消费,另一部分是装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再卖回全球。 就像高通的芯片装在安卓手机里,英特尔的处理器装在笔记本电脑里,这些产品中国造得多,美国芯片的需求就旺。 一旦这条线断了,美国企业等于同时丢了两个市场:中国的直接采购和通过中国制造间接实现的全球销售。 现在的局面其实很清楚,美国高科技产业就像攀在大树上的藤蔓,中国这个市场兼制造基地就是那棵大树。2024 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销售还超过 500 亿美元,中国消费着全球 42% 的半导体产品。 真要像林毅夫说的那样停止贸易,这些数字背后的企业、岗位和技术迭代机会,都得跟着受影响。毕竟全球没有第二个市场能一下子吃下这么多高科技产品,也没有第二个制造基地能把这些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商品。 对美国高科技产业来说,这可不是简单丢笔生意,更像是把自己从最肥沃的土地上拔起来,根系难免要受伤。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