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李光耀晚年直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七成的人口是华人

芸霄记史 2025-09-12 17:36:44

[微风]李光耀晚年直言:新加坡虽是华人国家,但不会“回归祖国”。七成的人口是华人,但那是新加坡的华人,不是附属于中国的群体。这样的说法,让不少人一头雾水,按理说华人这么多,和中国亲近不是很正常吗?   可现实恰好相反,新加坡历史上不仅没有全面倒向中国,还闹过排华风波。李光耀当时的表态,其实就是帮国家彻底定了方向。那这背后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得从它的起点说起。   19世纪中期,英国人在东南亚搞殖民,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新加坡。   他们看重的是这里能当海上中转站,于是放低关税,把中国沿海过得紧巴巴的华人吸引来做生意。   不少华人带着手艺和家人落脚下来,慢慢成了主体人口,英国人安排他们经营贸易,自己坐收渔利。   最开始,新加坡在茶叶转运上特别热闹,茶从中国运来,经这里到欧洲。   185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新加坡的地理优势一下凸显,成了面向全球的自由港,各国船只都来靠岸。   但生意做大,竞争也来了,英国租下香港后,新加坡失去了茶叶垄断,就开始吸引更多华人商帮入驻。   帮派林立、争地盘、打架斗殴,那会街头时不时就有人火拼,英国只能派兵维持秩序。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这里已是多民族混居,虽说华人接近七成,但马来人、印度人也在这里扎了根。   语言文化差异加上就业竞争,摩擦不断,一旦谁占了上风,另一方就觉得被排挤,历史上爆发的种族冲突,让大家明白,这事不能不慎。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李光耀接手后面对的,就是如何让这个小国既不内乱,也不被外部拖下水。   他的做法是内外都走平衡路线,国内推多民族平等,谁也不能压过谁,对外不靠向任何大国,这样不被卷进大国争斗。   比如和中国的建交,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进行,比周边好些国家都晚,李光耀担心太早靠近,会被贴上“亲中”标签,破坏中立。   教育上推双语,英语方便和世界做生意,中文保留华人文化,让华人有归属感但不至于把国家和中国画等号。   作为自由港,新加坡吃的是全球贸易这碗饭,美国、日本、中国的船都得愿意停靠,一旦被认为向某个大国倾斜,其它国家就会退避三舍。   中国在海外华人问题上更强调文化连结,不碰政治,新加坡正好借这个空间既做生意又保持自主。   李光耀的平衡术,让小小的新加坡在东南亚站稳脚,要是当年一头扎向哪一方,内部可能早就乱了,外部也会被夹在中间。   如今新加坡和美国保持安全合作,和中国搞经济往来,与东盟邻居交好,这条路看起来还会继续走下去。   从殖民地到独立国,新加坡一路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位置,华人虽多,但它选择的是独立路线,不附属于谁。   李光耀晚年的那番话,不仅是总结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也是给后人定的规矩:平衡,才能长久。

0 阅读:290

评论列表

各姿各雅

各姿各雅

4
2025-09-12 18:39

是华人不是中国人

撕皮儿 破壳

撕皮儿 破壳

1
2025-09-12 18:25

破村而已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