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值了37万来玩游戏,家长得知后,起诉游戏公司要求返回所有金额,然而对方却指责男孩父母没有好好看管孩子,网友:这是多有钱,一年半了才发现自己的活期余额少了37万元! 这事儿说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细看监控记录更瘆人——男孩每晚10点后准时上线,连续充值3小时是常态。最夸张的是去年双十一,他单日刷了12笔648元的大额充值,相当于把父母辛苦赚的半年利润一键清空。更扎心的是,家长直到收到银行催款短信,才从儿子手机里翻出密密麻麻的充值记录。 法院判决倒是给双方都泼了冷水。虽然认定游戏公司未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但家长因长期放任孩子使用支付账户,被判承担70%责任,最终只能拿回11万。律师掰着手指算账:相当于家长自己白送了26万给游戏公司当"学费"。更讽刺的是,游戏公司当庭甩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说他们早就设置了防沉迷系统,是家长自己没管好娃。 这事暴露出两个致命漏洞。一是家长把手机当"电子保姆"的普遍现象。男孩母亲坦言,为方便联系,不仅告诉孩子支付密码,还允许他随时用手机点外卖、看直播。结果孩子把《原神》抽卡当成了"电子彩票",甚至研究出"凌晨充值返利"的歪招。二是游戏公司的实名认证形同虚设。虽然需要身份证验证,但男孩直接用父亲的身份信息注册,系统连人脸识别都没触发。就像网友说的:"这哪是防沉迷,分明是防君子不防熊孩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案件正在全国蔓延。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地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同比激增83%,单笔超10万元的案例就有27起。有家长在维权群吐槽:"现在孩子比我们懂法律,知道用《民法典》第145条主张充值无效,但我们连怎么查流水都不会。" 说到底,这锅不能全让游戏公司背。就像广州中院法官说的:"如果家长连孩子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不清楚,凭什么指望游戏公司能24小时盯防?"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既不愿花时间管教,又想把责任甩给社会。要我说,与其事后哭天抢地,不如学学杭州那位妈妈——发现儿子充值5万后,直接带着孩子到游戏公司直播卸载游戏,硬生生把对方客服骂到主动退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广州,14岁初中生趁着父母忙于做生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充值了37万来玩游戏,家长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09-12 21:3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