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李秀成在危急时刻,多次向护王陈坤书、潮王黄子隆求援,结果二人守着自己

帝王八卦 2025-09-14 03:52:09

1863年,李秀成在危急时刻,多次向护王陈坤书、潮王黄子隆求援,结果二人守着自己的地盘常州、无锡,对友军见死不救。这是洪秀全滥封王造成的恶果。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当之无愧的 “擎天柱石”,李秀成的处境在1863年变得愈发艰难。 为了解除天京之围,洪秀全强行命令李秀成执行 “进北攻南” 的作战计划, 让他率领10万大军北渡长江,试图通过牵制清军兵力,缓解天京面临的军事压力。 可这一计划脱离实际情况,李秀成在江北难以立足,在不得不撤退时,又遭遇了洪水和湘军水师的围追堵截,10万大军损失惨重,最终跟随李秀成回到天京的,只剩下一万多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李秀成遭遇重创、损兵折将之际,清军对太平天国江浙根据地的进攻也变得愈发猛烈。 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左宗棠率领的楚军呈犄角之势齐头并进,太平天国控制下的城池接连被攻破。 其中,李秀成苦心经营多年的大本营苏州,也面临淮军的围困。 苏州对李秀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住这座至关重要的城池,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洪秀全 “请假”,请求暂时离开天京,前往苏州驰援,经过多次恳求,洪秀全最终同意给了他40天的时间。 回到苏州后,李秀成立率领部队与淮军展开激烈交锋。经过几番激战,太平军损失惨重,却始终无法打破淮军的包围圈。 眼看着苏州城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李秀成想到了两位近在咫尺的 “盟友”,镇守常州的护王陈坤书和镇守无锡的潮王黄子隆。 陈坤书曾是李秀成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跟随李秀成南征北战,在战场上立下过不少战功。 可两人之间的关系,却在一年前出现了裂痕。当时,苏州城内的一些士绅暗中与清军勾结,对于这一情况,李秀成主张采取安抚政策,通过缓和矛盾来稳定局势,而陈坤书却坚持主张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两人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陈坤书一怒之下,干脆带着一部分亲信部队离开了苏州,前往常州驻守。陈坤书的这一行为,反而得到了洪秀全的 “赏识”。 洪秀全本就有意制衡李秀成的势力,如今见陈坤书与李秀成不和,便顺水推舟,将陈坤书册封为 “护王”,让他正式接管常州的军政大权。 有了 “王爵” 这一头衔和常州这块专属地盘,陈坤书变成了 “一方诸侯”,不仅拥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还能自行征收赋税、扩充军队,对李秀成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傲慢无礼。 当李秀成的求援信送到常州时,陈坤书置之不理,甚至还下令封锁了常州与苏州之间的交通要道, 与陈坤书相比,黄子隆与李秀成的关系要更为亲近。黄子隆早年在太平军中默默无闻,直到后来归入李秀成麾下,才逐渐崭露头角。李秀成对这位同乡兼老部下十分信任,在自己前往天京处理事务时,特意将无锡这座战略要地交给黄子隆镇守,洪秀全这边则将黄子隆册封为 “潮王”。 可让李秀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成了“潮王”的黄子隆,认为大家都是王爷,凭什么你要指挥我,对李秀成变得不买账起来。 当李秀成派遣亲信前往无锡传达调兵命令时,黄子隆表面上客客气气、热情接待,暗地里却以 “无锡防御形势紧张,无法抽调兵力” 为由,拒绝出兵增援。 后来,李秀成再次写信给黄子隆,在信中详细分析了苏州的战略重要性:一旦苏州陷落,无锡就会成为清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唇亡齿寒” 的道理显而易见。 可即便如此,黄子隆依旧不为所动,丝毫没有出兵的打算。后来,当黄子隆得知苏州城内的纳王郜永宽等人正在与淮军私下接触,秘密商议投降事宜时,不仅没有及时向李秀成通报这一重要消息,反而暗中派人联系郜永宽,约定等苏州投降之后,自己就献出无锡,以此向清军邀功请赏。 在陈坤书的冷漠旁观和黄子隆的暗中背叛之下,李秀成在苏州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后来因天京战事紧急,他不得不离开,让慕王谭绍光主持苏州军事。 1863年12月,郜永宽等八个王爷在刺杀谭绍光后,率部向清军投降。李鸿章对这些反复无常的降将心存忌惮。在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受降仪式上,将郜永宽等八人全部杀死。 苏州陷落后,无锡很快就暴露在淮军的兵锋之下,黄子隆虽组织部队进行抵抗,但军心涣散,很快城破被俘。 李鸿章下令将黄子隆父子处以凌迟之刑。 坐视苏州陷落的陈坤书,在看到郜永宽等人的下场后,才意识到清军对太平军降将根本没有任何信任可言,投降也未必能保住性命。 于是,陈坤书仓促下令加固常州的城防工事,试图凭借常州城的坚固防御抵抗淮军的进攻。可此时的常州早已成为一座孤城,没有任何外援可言。 1864年3月29日,淮军攻破了常州城,陈坤书在巷战中被清军擒获,也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苏州、无锡、常州的相继失陷,不仅让太平天国失去了重要的江浙根据地,更让天京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7月10日,湘军攻破了天京,而洪秀全早已在城破之前病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