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播出后引发的讨论,确实挺有意思。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事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大白话,说说这部剧引起的风波。 这剧讲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南农村的故事。剧中倪大红演了个地主,名叫宁学祥。 这个地主跟以往影视剧里的形象不太一样,他不像传统意义上那种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恶霸,反而整天惦记着那几亩地,把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重。 剧里还展现了他亲自下地、堆肥拾粪的细节,这让不少观众觉得新鲜,但也有人觉得别扭。 戏一播,网上就热闹起来了。有人说这是给地主“洗白”,把旧社会的地主描绘得太好了;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地主也是人,也有多面性。 两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导演刘家成在报纸上发了篇文章,解释自己的创作想法。 他强调自己遵循的是“真实原则”,想展现历史中人物的复杂性。 这里得说明白,个人署名的文章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不代表报纸立场。 报纸能登不同声音,这本身是件好事,说明咱们能容得下不同意见。 但问题就在于,什么是“真实”?一个人拿着放大镜看东西,能把局部看得清清楚楚,但可能会忽略整体。 剧中某个地主爱惜土地可能是真的,但放在那个年代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民没地种、受剥削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土地改革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旧的土地制度让农民吃不饱饭,活不下去。 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模糊。 其实这类讨论不是头一回见了。 这些年不少影视作品在处理历史题材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观众现在眼界开了,见识广了,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高了。 大家既想看好看的故事,又希望作品能尊重历史,把握好分寸。 从另一方面说,文艺创作确实需要空间。 要是每个角色都非得按照固定模子来刻画,那戏也没法看了。 地主里当然也有勤俭持家的,农民里也可能有懒散度日的,这都是人性真实的一面。 但关键在于,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否定整体事实。 《生万物》剧组在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据说为了还原那个年代农村的样子,他们研究了不少史料,在服装、道具上都尽量贴近历史。 剧中展现的一些农村习俗和耕作方式,也让年轻观众开了眼界,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说到底,这类争议反映的是咱们社会的一个进步。 大家不再满足于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期待更丰富、更立体的艺术表达。 但同时,人们对历史的基本认知和尊重是不能动摇的。 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既能打动人心,又能让人思考,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这件事也给创作者提了个醒:处理历史题材要格外慎重,既要艺术创新,也要尊重历史。 观众不是好糊弄的,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只有真诚创作、尊重历史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在的观众见识广,要求高,这是好事。 说明咱们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健康,人们越来越懂得思考和辨别。 这对文艺创作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督促创作者拿出更多既好看又有深度的作品。 参考:搜狐娱乐——《生万物》开播仅1天,被要求下架,理由出奇一致:毁了农民形象
杨幂《生万物》研讨会6分钟发言稿全文来了,写的太精彩了,网友看后直呼:演员最后拼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