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国内战斗机工业的持续发力,尤其是数款新型国产战机的接连问世和服役,人民空军的战术类制空机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歼-10C、歼-16系列、歼-20系列、歼-35A等型号,一个又一个地列装部队。不仅如此,随着至少2款国产六代机原型机先后试飞,待到2030年前后,中国空军将有望抢在美国等国的前面,率先进入“第六代战斗机时代”。 但与此同时,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现役数量不少、机龄还远未达到要被淘汰的程度、综合作战能力却已显“跟不上脚步”的早期型歼-10和歼-11,该如何处理呢?对此,可能有人认为这算不上什么事,大不了就对诸如歼-10A、歼-11A和歼-11B等战斗机进行深度大改,使之来到近似歼-10C和歼-16的四代半战机的水平即可。 然而,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仔细观察后可发现,如果把歼轰-7战斗轰炸机也计算在内,那人民空军目前装备的战术类主战飞机的型号已达8款之多,即歼-7、歼-8、歼轰-7、歼-10系列、歼-11系列、歼-16系列、歼-20系列和歼-35A。它们有着各自的飞行员培养训练大纲和维护保养体系,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子系统更是存在着很多不通用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役战术类飞机型号较多,对一支航空战力的存续和发展其实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仔细想来,现役最老的总数约200余架的歼-7和歼-8,很可能在未来3年内完全退役,约200架的空军型歼轰-7也可能在未来5~10年内退役,以便简化型号数量。而歼-10A、歼-10B、歼-11A和歼-11B等早期型四代机,普遍有着较长的剩余机龄和使用价值,贸然退役过于浪费。在对后者进行部分升级后,总数约300架的早期型歼-10和约400架的早期型歼-11系列,有望填补歼-7、歼-8和歼轰-7退役后留下的缺口。 不过,以1:1进行替换的话,恐会“富余”出约300架歼-10和歼-11。对于这些仍显弃之可惜的战斗机,空军各航校或可“消化”几十架到100架,至于说一部分不做任何改进升级的歼-10和歼-11,则可能逐步沦为与歼-7和歼-8相似的地位,即“现役最落后战斗机”,用于维持部队编制。 仔细想想,未来一二十年内,若在很多其他国家空军中仍属主力装备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战斗机,却在中国这里沦为“落伍装备”,那对我们来说会是个何等过瘾的事情呢?
得益于国内战斗机工业的持续发力,尤其是数款新型国产战机的接连问世和服役,人民空军
儒雅随和老军迷
2025-09-15 10:35:45
0
阅读:57
海上利益边疆
歼35先换歼8歼7,然后换歼11A和歼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