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天深夜,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都在熟睡,却有一名战士因入党太激动,翻来覆去睡不着,此时,大批美军趁着夜色,无声无息摸上了志愿军阵地。 1925年,倪祥明出生在河南杞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父母早逝的他跟着姐姐长大,苦日子里熬大的孩子,最懂太平有多金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穿上军装的那天,他摸着胸前的领章,心想“以后咱也是护家的人了”。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又主动申请加入志愿军,成了第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4班的副班长。 坐着闷罐火车跨过鸭绿江时,他望着窗外朝鲜的焦土,想的是“绝不能让战火烧到咱中国的土地”。 1952年7月,部队驻守黄海北道涟川郡,看着朝鲜老乡背着孩子躲炸弹,看着美军飞机把村庄炸成废墟,倪祥明找到班长,红着眼眶递上入党申请。 没过多久,老秃山的战斗真就来了,一天深夜,倪祥明跟着班长去查哨,山谷里静得能听见风响,忽然就传来石头撞石头的动静,还夹着铁器叮当响。 班长心里一紧,掏出颗手榴弹往山下扔,火光“腾”地亮起来的瞬间,俩人都看清了,黑压压的美军正猫着腰往山上爬,钢盔在夜里闪着冷光。 美军倒下去一批,又喊着往上冲,倪祥明端着枪站在工事里,像头红了眼的雄狮,子弹打光了就摸出手榴弹,左一颗右一颗往敌群里扔。 听着敌人的惨叫,他只有一个想法:阵地不能丢! 后来主阵地的支援火力到了,敌人攻势弱了点,倪祥明抓起一束手榴弹就往20米外的另一个阵地跑,临走前他拍着班长的肩膀说: “放心,咱4班的人在,老秃山就丢不了!” 等他跑到那阵地上,才发现只剩两名战士还在咬牙扛着,美军从四周围过来,浓烟把山头都裹住了。 倪祥明带着一个战士钻进地堡,打退几波进攻后,子弹没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头扔,最后实在顶不住,退到山洞里坚守。 眼看洞里就剩最后一颗手榴弹,5个美军端着枪一步步走近,倪祥明突然站起来,对着班长的方向大喊“班长,我要和敌人拼了!” 接着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然后抱着手榴弹就扑了上去。 一声巨响后,27岁的他和5个敌人一起倒在阵地上,山洞外的美军吓得半天不敢往前走一步。 战后,倪祥明被追认为正式党员,追记特等功,并被授予“一级英雄”的称号,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倪祥明这样的战士不是一个两个,为什么他们都愿意用命去拼? 原因是他们都怕“失去”。 这些战士里,很多人和倪祥明一样,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有的家里被地主逼得没活路,有的小时候见过日本兵烧杀抢掠。 新中国成立才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美军就把战火烧到了家门口。 他们怕啊,怕刚到手的好日子又没了,怕后代还要过受欺负的日子,所以“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在他们心里不是写在标语上的话,是实实在在的“护着自己的家”。 而且那时候部队里的思想动员不是空洞的,党组织会跟战士们讲,为啥要打这场仗,为啥美军不能赢。 很多战士都明白,这仗要是输了,中国就还得受列强欺负。 就像倪祥明,他主动申请入党,就是觉得跟着党干,才能让老百姓真的有太平日子过,这种信念让他在战场上一点都不犹豫。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部队里的英雄气。 那时候不管是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还是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这些英雄事迹都会在战士们中间传着说。 听着这些事,大家心里就会憋着一股劲,别人能当英雄,咱也能,咱不能给部队丢脸,不能让战友白牺牲! 这些志愿军战士拼的不只是命,是民族的尊严,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换来了新中国几十年的和平,换来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敬畏。 英雄是普通人把家国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才变成了英雄;他们的牺牲也从不是结束,而是把精神传给了一代又一代人,让咱们不管走多远,都知道该往哪儿去、该为谁奋斗。 看到倪祥明抱着手榴弹扑向敌人的那一刻,你心里最触动的是啥?要是换做咱们在那个年代,又会怎么守护自己的家国呢?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7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