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之际,特朗普喊话G7成员国,又施压北约一起对华制裁,有2国跃跃欲试,中方警告两个“出头鸟”。当地时间9月14日,中美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就有关经贸问题举行会谈。9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就爆料,称美国政府正在对七国集团成员施压,要求他们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印度等国家加征关税,以迫使俄罗斯当局与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此外,特朗普还要求欧盟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作为“二级制裁”,以此向俄罗斯施压。
目前,已有两个国家开始跟随,英国和墨西哥。日前,英国外交部却以向俄罗斯军队提供关键物项为由,对包括3家中国企业在内的多个实体及个人实施制裁。
同时,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日前对外透露,其政府计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汽车和其他产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
这场看似针对经贸的博弈,实则是全球秩序重构进程中一场深层次的战略较量。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三个值得深思的战略命题。
特朗普要求的“二级制裁”绝非普通贸易保护措施,而是将美元霸权、国际金融体系与地缘政治目标捆绑的精密武器。
其创新性在于:通过迫使第三国选边站队,将原本双边的经贸矛盾转化为多边阵营对抗。
这种“长臂管辖”的升级版,实则是利用美国在全球支付系统(SWIFT)、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等方面的结构性权力,对国际规则进行工具化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制裁要求聚焦“中国对俄贸易”,表面是施压俄罗斯,实则剑指中国产业升级关键领域,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
墨西哥的汽车关税与英国针对“关键物项”的制裁,恰好印证了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崛起的战略纵深。
这种“借题发挥”的战术,暴露出美国正试图将俄乌冲突转化为全方位遏制中国的战略机遇。
英国和墨西哥的摇摆立场,折射出中等强国在霸权博弈中的生存困境。
英国在“全球英国”战略与“大西洋主义”传统之间撕裂:
商贸大臣签署协议体现经济理性,外交部制裁则暴露安全依赖的路径锁定。
这种“精神分裂式外交”恰说明:
即便脱欧后,英国仍未能摆脱对美安全庇护的依赖,不得不以经济利益换取地缘政治保险。
墨西哥的关税政策更显诡谲。
作为USMCA协定成员国,其对华加税客观上配合了美国“近岸外包”战略,但代价可能是牺牲新兴制造业中心的机遇。
数据显示,中国车企在墨投资已超50亿美元,当地汽车零部件40%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自损八百”的决策,揭示出边缘国家在霸权体系中的无奈:
即便认知到成为博弈棋子的风险,仍难以抗拒来自强权的政治经济压力。
中方对“出头鸟”的针对性警告,展现了一种精准反制的新思维。
区别于以往泛化的抗议,这种“差异化应对”传递出三重信号:
其一,明确划出“不可触碰”的红线(如核心发展利益);
其二,瓦解对手联盟体系(区分主谋与胁从);
其三,为合作留有余地(英国商务访华照常进行)。
这种“斗而不破”的战术,本质上是在测试各国战略自主的底线,为后续分化对手联盟提供情报基础。
更深层看,中国应对之道可能超越传统贸易反制。
近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容、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推进、与东盟强化供应链合作等举措,表明中国正加速构建“去美元化”的备选体系。
若美国持续滥用金融霸权,反而可能加速替代性体系的成熟。
这是美方战略家尚未彻底估量的重大变量。
全球治理将走向“规则碎片化”还是“新平衡”?
当前局势预示着一个关键转折:
若美国持续推动“制裁联盟”,可能迫使各国形成“平行体系”,套基于美元的国际规则,一套多元货币的区域化网络。
这种分裂将彻底颠覆WTO框架下的全球贸易秩序,导致交易成本激增和资源配置扭曲。
但历史表明,经济理性终将穿透政治壁垒。
欧盟多次抵制对华二级制裁(如2018年更新《阻断法令》),东盟拒绝选边站队,沙特加入金砖机制,这些迹象显示:
多数国家不愿永久性牺牲发展权换取安全承诺。
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能否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制度型开放(如数字贸易规则、绿色标准互认)、更稳定的供应链韧性、以及应对霸权胁迫的安全保障?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取决于谁的制裁更严厉,而取决于谁能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范式。
读者朋友们,在全球权力转移的十字路口,您认为中小国家应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利益?
是坚守“战略自主”可能面临孤立风险,还是依附霸权体系却丧失发展主动权?
这种两难选择会否催生第三种路径?
路过
现在国家之间还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合众连横
山家佬
事实证明美国以一国之力斗不过中国了,才急拉帮手。
用户13xxx08
墨西哥也是狗7成员国之一吗?[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