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民国大美女郑苹如,被秘密押到小树林执行枪决,特务垂涎她的美色,犹豫半天不忍心就这样毙了,这时,郑苹如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话,特务最终成全了她。 2015年,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抗战特工档案展”上,一份泛黄的《中统上海区行动报告》吸引了无数人驻足。 报告里寥寥数笔记录着1940年12月25日的深夜:“郑苹如同志就义于沪西荒地,临刑前嘱‘勿损吾容’,特务从之。” 这份简短的记录背后,藏着这位民国美女特工从《良友》画报封面女郎到抗日烈士的传奇一生。 郑苹如的“传奇底色”,早在童年就已铺就。 1918年,她出生于浙江兰溪一个特殊家庭:父亲郑钺是留日归来的革命党人,曾追随孙中山参与辛亥革命,后来在复旦大学任教,兼理司法事务,为人刚正;母亲木村花子是日本名门之后,不仅精通中文,还痴迷书法与京剧,将家里打理得满是书香。 这样的家庭,让郑苹如从小就兼具中日文化的气质——既能用流利日语与母亲的日本亲友交谈,又能在父亲指导下写出一手端正的楷书;既能跟着母亲学唱《霸王别姬》,又能听父亲讲革命先辈的故事。 1928年,全家迁居上海后,她进入中西女中读书,凭借出众的容貌与才情,很快成了校园里的“明星”,1937年更是登上《良友》画报封面,照片里的她身着月白旗袍,眉眼间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又藏着几分英气。 若没有战争,郑苹如或许会沿着“名媛”的轨迹,嫁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过着安稳的生活。可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彻底打碎了这份平静。 上海沦陷后,她亲眼看到日军在街上随意殴打百姓,看到邻居家的商铺被抢掠一空,看到父亲因拒绝为日军效力而被威胁。“我不能看着家国沦陷而无动于衷。” 那时的郑苹如,放弃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主动找到中统上海区负责人,凭借“中日混血、精通日语、熟悉上海社交圈”的优势,成了一名秘密特工。 她的任务很明确:打入汪伪政权内部,搜集情报,伺机除掉铁杆汉奸丁默邨。 此后的两年,郑苹如成了上海滩社交圈的“活跃分子”。她频繁出入日军军官与汪伪要员聚集的酒会、舞会,用得体的谈吐与优雅的举止赢得信任。 一次酒会上,她故意与丁默邨邻座,用日语聊起日本的风物,勾起丁默邨对留日经历的回忆;又借着讨论京剧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单纯”与“无害”,让丁默邨逐渐放下戒心。 私下里,她将打探到的日军布防、汪伪政权内部矛盾等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重庆,多次为抗日行动提供关键支持。 有人问她“怕不怕”,她总是笑着说:“怕就不会来做这件事了,只要能为国家做点事,死也值得。” 1939年,郑苹如接到“刺杀丁默邨”的命令。她精心策划了两次行动: 第一次以“送文件”为由,邀丁默邨到自己的住处,暗中安排了枪手,可丁默邨行至半路,突然以“有紧急会议”为由折返,计划落空; 第二次,她得知丁默邨要为妻子买皮草,便提前在静安寺路的皮货店外埋伏了特工,可丁默邨进店后,仅凭“店员眼神不对劲”就察觉危险,迅速从后门逃走,行动再次失败。 接连的失利让丁默邨对郑苹如产生怀疑,1940年1月,在一次“例行约谈”中,郑苹如被汪伪特务逮捕,关押进极斯菲尔路76号——这座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审讯室。 在76号的日子里,郑苹如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特务们用鞭子抽、用烙铁烫,逼她供出中统的组织架构与其他特工的名字,可她始终咬紧牙关,只说“刺杀丁默邨是因私人恩怨,与其他人无关”。 丁默邨曾亲自来劝降,以“释放她的家人”为诱饵,她却冷冷回应:“我既敢做,就不怕死,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休想从我嘴里得到半个字。” 她的坚忍,保住了上海区的多名特工,却也让自己彻底失去了生路。1940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深夜,她被秘密押上囚车,送往沪西的小树林。 临刑前,寒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郑苹如却异常平静。 特务们看着眼前这位容貌倾城的女子,手里的枪迟迟没能扣下——有人曾在酒会上见过她的风采,有人甚至暗地佩服她的勇气,一时间竟有些犹豫。 就在这时,郑苹如开口了,声音平静却坚定:“我已为国尽忠,只求你们开枪时,不要打我的脸,让我留个全尸。” 这句话让特务们愣住了,片刻沉默后,为首的人点了点头。 几声枪响后,22岁的郑苹如倒在冰冷的土地上,脸上没有丝毫恐惧,只有一种释然的平静。 郑苹如的牺牲,起初并未被公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统才陆续披露她的事迹,人们这才知道,那位曾经的《良友》封面女郎,竟是一位潜伏在敌人心脏的抗日英雄。 1950年,她的遗骨被迁葬到上海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郑苹如烈士之墓”七个字。如今,在她的故乡浙江兰溪,建有“郑苹如纪念馆”,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缅怀,有人为她的美貌与才情惊叹,更有人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家国大义动容。 信源:中新网——色诱失败牺牲的女间谍郑苹如
1940年深夜,民国大美女郑苹如,被秘密押到小树林执行枪决,特务垂涎她的美色,犹
悠然话史
2025-09-15 15:27:35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