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

理大国迷雾 2025-09-15 15:36:12

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他这句话讲完后,台下的新加坡人一阵哄笑。 李显龙这番话,其实暗藏着他们小国的清醒,就算是华人居多,文化同宗同源,可他们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新加坡华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多数人的祖籍可以追溯到中国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大量中国人南下新加坡谋生定居,并成为新加坡公民。 中国最早有关新加坡的记载可追溯到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语言、饮食、节日习俗,新加坡社会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但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一致性,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 然而,新加坡从建国伊始就刻意塑造独特的国民身份认同。 李显龙本人曾明确表示:“新加坡人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裔、马来裔或印度裔。” 这种身份建构工程包括公共住房族群融合政策、双语教育、国民服役等制度设计,旨在强化“新加坡人”意识。 超过8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1989年推出的族群融合政策,通过设定各族群在每座组屋的比例上限,有效防止了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新加坡的外交策略,可以概括为“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这一平衡策略体现在各个方面: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双边贸易占新加坡外贸总量的21%。 仅“一带一路”项目就催生了23个跨境产业园,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 但在安全领域,新加坡却与美国保持着密切合作。自1968年英国撤军导致新加坡GDP骤降20%后,美军就成了樟宜军港的“永久房客”。 新加坡90%的先进武器依赖美国供应,F-35战机更让新加坡成为东南亚首个隐身战机部署国。 这种二元结构让新加坡活像东盟的“糯米团”:黏性团结中藏着极致柔韧,既要保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又要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对中美关系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中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认知分歧:美国无法接受被中国超越,而中国认为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是天经地义的,美国不能刻意阻止。 李显龙指出,这种分歧背后牵涉主权、安全、贸易和科技等一连串难以妥协的问题,因此中美难以达成“大交易”。 他甚至警告说,中美同为核大国,具备“互相毁灭”的能力,一旦互相“脱钩”和“切割”下去,可能会引发“惊涛骇浪”,导致比二战更为惨烈的后果。 李显龙曾明确表示:“我不知道美国人是否意识到,如果他们认定中国是‘敌人’,他们将面对一个多么强大的对手”。 “中国不会消失。这不是苏联”。 面对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新加坡的选择既务实又无奈。 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强推“对等关税”,逼迫38国在中美间二选一。 新加坡却趁机加速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星展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暴涨47%。 一方面,新加坡加入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另一方面又深化与中国的自贸协定。这种“左右逢源”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多极世界的金融转换器。 在军事上,新加坡与美国深化防务合作的同时,也在2025年5月与中国举行了“中新合作-2025”海上联合演习,双方舰艇在南海开展反潜、搜救等科目演练。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多次强调“不选边站”,主张通过东盟框架平衡大国竞争。 这种“动态平衡”策略,既满足了美国对其战略支点的需求,又维护了与中国的经济纽带。 小国博弈的最高境界,不是选边站的豪赌,而是让所有大国觉得,你既是他们的现在,更是他们的未来。

0 阅读:0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