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进入南京后,为何急着杀掉宫中女子,而不是立马登基?这里面是大有交道的。 建文

帝王八卦 2025-09-15 19:38:00

朱棣进入南京后,为何急着杀掉宫中女子,而不是立马登基?这里面是大有交道的。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的时候,朱棣心里其实没什么底气 。 朱棣从北平一路打到南京,表面上势如破竹,根基却并不深。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朱棣说穿了就是 “叛乱者”。 南京城被攻破当天,皇宫突然起了大火。等火灭了,只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根本分不清哪一具是建文帝,还是里面压根就没有。 要是建文帝没死,逃到别的地方号召大臣 “讨伐逆贼”,朱棣这三年多的仗就白打了。 而能知道建文帝下落的,就是天天围着他转的宫娥。朱棣心里明白,只要这些人还活着,“建文帝没去世” 的流言不会消失,与其留着她们给对手可乘之机,不如干脆 “清理宫廷”,一了百了。 朱棣杀宫女,主要是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防止 “建文遗腹子” 出现。朱棣打进南京的时候,没人能保证这些后宫女子里有没有怀孕的。要是真有妃嫔怀了建文帝的孩子,等孩子生下来,就算只是个婴儿,也会被反对朱棣的人当成 “正统继承人”。就像汉朝的 “昌邑王”“孺子婴”,就算年纪小,也能被大臣拿来当 “反旗”。 朱棣当然不会给对手留这种机会,他让人给后宫女子 “检查身体”,凡是有怀孕迹象的,直接 “赐白绫自尽”;没怀孕的,要么发配到浣衣局做苦活,要么就按个罪名处死。 比如建文帝的贤妃邓氏,朱棣直接让人把她送到凤阳皇陵 “守陵”,实际上就是变相赐死。 第二个目的,是 “立威” 给大臣们看。朱棣刚进南京的时候,大臣们大多抱着 “观望” 的态度。在大杀宫人后的第二天,就有十几个大臣主动来 “请燕王登基”, 不是这些大臣突然 “认主”,是他们怕了。 第三个目的,是销毁 “宫廷秘闻”。后宫里的大小事情,宫人比大臣们知道的更多。朱允炆在宫中,肯定有不少斥骂朱棣的话语,这些内容朱棣显然是不会让传播出去的。 都会一一记下来。这些记录里,可能有建文帝对朱棣的评价,可能有大臣和建文帝的私下约定,甚至可能有朱棣早年在南京时的 “黑料”。 朱棣进入南京后,并没有急着登基,因为他起兵打得是 “清君侧”旗号。现在建文帝 “失踪” 了,他要是立马登基,就成了 “假靖难,真篡位”。 因此,朱棣得先 “装样子”,他先是 “哭祭” 建文帝,然后又下旨 “寻访建文帝”。 由于朱棣不是皇位的“继承人”,想登基就得让大臣们 “劝进”,而且要 “三劝三辞”,显得自己是 “被迫登基”。 朱棣进南京后,先 “辞让” 百官的 “劝进”,说 “应该找朱家宗室子弟继位,我不能当皇帝”;接着大臣们第二次 “劝进”,说 “宗室子弟里没有比殿下更贤明的,天下人都盼着殿下来当皇帝”;朱棣再 “辞让”,说 “我德行不够,还是再找别人吧”;直到第三次 “劝进”,他才 “勉为其难” 地答应,说 “既然天下人都这么希望,我就暂时代替皇位。” 这套流程走完,才算 “名正言顺”。 而在 “劝进” 的过程中,朱棣还在忙着 “清理异己”,那些不愿臣服的建文旧臣,大都遭到杀戮。 等这些事都做完,南京城里再也没人敢反对朱棣了,他才在六月十七登基,改年号为 “永乐”。 朱棣杀宫人、推迟登基的操作,确实让他坐稳了皇位,但也留下了三个甩不掉的 “后遗症”。 第一个后遗症,是 “建文帝之谜” 成了明朝的 “悬案”。因为朱棣没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也没抓到活的建文帝,所以 “建文帝没去世” 的流言一直流传。有人说建文帝逃到云南当了和尚;有人说他去了海外;甚至有人冒充 “建文帝” 起兵反对朱棣。 朱棣在位 22 年间,从来没停下寻找建文帝的脚步 ,郑和下西洋,其实有个重要目的就是 “在海外寻访建文帝的踪迹”;朱棣还派胡濙走遍天下,专门追查 “建文帝的下落”。 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深夜求见朱棣,两人谈了很久,朱棣才终于 “放下心来, 没人知道胡濙说了什么,但从那以后,朱棣再也没提过 “找建文帝” 的事。 第二个后遗症,是明朝后宫的 “恐惧文化”。朱棣杀宫女的事,让后来的明朝皇帝对后宫女子更加警惕。明世宗时期,甚至因为 “壬寅宫变“,一次性杀了 16 个宫女。这些极端行为,其实都能追溯到朱棣 “清理宫人” 留下的阴影。 第三个后遗症,是朱棣对 “南京” 的不信任。虽然他在南京登基,但心里总觉得南京是 “建文的旧地盘”,到处都是反对他的人。 登基后没几年,朱棣就开始筹划 “迁都北京”,一方面是因为北京是他的 “龙兴之地”(他之前的封地),另一方面是想远离南京的 “负面记忆”。 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了 “陪都”,直到明朝灭亡,再也没成为都城。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朱棣进南京那天。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