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公公 老公来自辽宁偏远农村,和老公认识后,跟老公家人见面的次数很少,对公公的印象多来自老公平时的议论。 最近电视剧《万物生》大火,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公公。 认真读过我的作品的人朋友都知道,我公公曾经当过公社书记,县农委主任,可以说,他干了一辈子农业,一辈子都在跟农业打交道,跟土地打交道。在我老公看来,我公公一生奉献给了农业,但也深深地被农业,被土地所羁绊。对土地有着深深地执念。老公小的时候,公公总领着老公在村里四处闲转,告诉老公,这里曾经是咱家的,那里曾经是咱家的,现在都归生产队了,你爷爷奶奶一辈子白辛苦了。似懂非懂的老公听见父亲这么说话,甚至都怀疑他是不是公社书记,国家干部。 公公担任书记的公社,是他们县里最偏远的,山多地少,于是带领社员大修大寨田,没想到这一修就修出了名堂,还因此当上了劳模,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了当时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虽然公公是公社书记,可是,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交通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下乡出行问题,县里给公公配备了一匹高头大马,公公觉得骑马有些奇怪,总是想起旧社会那些土豪劣绅,就不好意思骑,就把马匹上交到了县里,自己下乡出行就骑自行车去。直到七十年代后期调进县里任农委主任,下乡出行还是以公交车为主,个别人多的时候县里给调配一辆小面包车,只有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出行才有资格乘坐县委的北京吉普车,轿车还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在县委大院里。那时,公公已经退休了。 公公工作跟农业农村紧密相连,对农村农业也特别一往情深。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际,国家已经不再流行修大寨田,公公就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为农家修沼气四处奔波。 在八十年代,和公公条件类似甚至不如公公的,都把全家办成了城镇户口,而那时,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因为这一政策,老公家除了公公是城镇户口吃公粮外,全家都是农村户口,因此就承包到近二十亩地。为了这二十亩地,公公舍不得放弃农村户口,家人反复劝说也没用。甚至依公公的意思,老公的大学都没有上的必要,留在村里种地算了。 公公退休后,以他的条件,即便不把全家户口迁到县城里,县里也可以在县里给他安排一套住房,让全家住到县城里,可公公固执的很,说,一旦进城,就回不去了。退休时就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小山村里,每天毫无愧色地跟周边的老乡打交道。 还好,虽然公公是县里退休的,却全无架子,跟老乡的人缘混的还不错,全无违和感。 公公种地真是一把好手,他种庄稼总比别人旺盛,收成好,成色足。乡里乡亲的,总是跟他要种子,要花肥,公公总是能凭过去的关系搞到一些帮助乡亲们,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时关系不好使,还自己搭钱去搞化肥给给亲们用。 公公虽然是公社书记,但家里穷的叮当山响啥啥没有。老公小时候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捡剩,经常露肉,被村里人耻笑;老公上学用的铅笔,都是公公不知在哪儿买来的次品,稍一用力铅芯就断,用的练习本都是买来的那种没经漂白的黑纸裁成正常大小用订书机钉的。家里住的是三间泥墙小草房,人多屋小,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给震塌了一个墙角,迫不得已,于一九七九年异地重建一个,决心很大,一口气盖了六间,看着挺大气,其实,因为缺钱,工程只完成了一半还不到,最后能住的还是三间,另外三间还是住不了人,就当做堆放破烂的仓库,直到公公去世,这个房子也没完工,连院墙都没修,更别提什么大门之类,院子就用一些树枝围起来就万事大吉。 公公年岁大了,两个哥哥都曾经劝说公公去城里跟自己住,可公公说什么也不干,他说,农村自由,空气好,安静,最后,公公也老死在乡下。好在他的几个儿子都算孝顺,病重期间,轮流请假回到农村尽孝心。 真是奇怪的公公。
刚结婚头两年,我表姐以为她公婆一家都爱吃素,因为老两口要是去买菜,永远不买肉,就
【1评论】【1点赞】